股民歌,对仗与鼎足对的区别

诗佳网

股民歌,对仗与鼎足对的区别?

问题:对仗与鼎足对的区别?前言

对仗是对偶的一种,是两两相对,出现在骈文、律诗、词、曲中。

鼎足对,顾名思义,鼎有三足,是三句对,会出现在词、曲中,不会出现在律诗与骈文中。

股民歌,对仗与鼎足对的区别

一、对仗

先说说两两相对的对仗,文、诗、词、曲分别选几个例子。

1、骈文中的对仗

《滕王阁序》中,有无数的对仗,例如: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又如: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2、律诗中的对仗

杜甫的《绝句》,通篇四句都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岑参的五律《苗侍中挽歌》,通篇八句都对仗:

摄政朝章重,持衡国相尊。笔端通造化,掌内运乾坤。

青史遗芳满,黄枢故事存。空悲渭桥路,谁对汉皇言。

3、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并不像律诗那样,必须平仄相对,常有平平相对,仄仄相对。

词的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是固定的平仄,所以词人是不能改动的。例如主席的《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结尾字都是平声,平平相对:封、飘。

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结尾字都是仄声,仄仄相对:字对卷

当然也有很多完全符合律诗要求的对仗,例如晏殊的《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需要注意的是,词的对仗要依照词谱要求来填写,平仄并不是作者可以随意改变的。

4、曲的对仗

曲的对仗,和词差不多,没有律诗那样对于平仄有严格要求。

例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平平相对,仄仄相对

白朴《天净沙·秋 》: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也是如平平相对,仄仄相对,有点像走路顺拐了。

当然,也有和律诗一样的对仗。例如关汉卿《白鹤子》:

鸟啼花影里,人立粉墙头。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完全是律诗对仗

5、古体诗的对仗

其实古体诗中也有对仗,只不过有的合律,有的不合律。

例如东晋刘宋时期的谢灵运就是一个对仗狂人,他的《登池上楼》,几乎每两句都对仗: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不过,谢灵运时期,还没有四声的概念,所以很多对仗不符合平仄相对的要求。

二、鼎足对

鼎足对是三句,诗中的对仗是两句。

诗一般两句为一组,也有极少数的以三句为一组的古体诗,如唐代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其中这三句,勉强类似鼎足对: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鼎足对一般出现在骈文、词、曲中。

1、曲中的鼎足对

例如马致远的的《离亭宴煞》两组鼎足对: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酝蜜,闹穰穰蝇争血。

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著名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词中的鼎足对

其实在钦定词谱中,天净沙也被收录于内,说它是词是曲都可以。在宋词中,有名的鼎足对,常常出现在《沁园春》中的前三句:

苏轼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张继先《沁园春》:劫运将新,天书降恩,圣师命魔。

晁端礼《沁园春》:络纬催凉,断虹收雨,庭梧报秋。

又如《醉蓬莱》:

柳永《醉蓬莱》: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又如《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远山长,白山乱,晓山青。

3、对联中鼎足对

黄兴挽宋教仁的对联: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是袁世凯。

上联自成鼎足对,下联也自成鼎足对,同时,上下联还对仗。

另外,还有些对联,一个上联两个下联,或一个下联,两个上联等。也是鼎足对。

结束语

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解释:

鼎足对(三句对者是,俗呼为“三鎗”)。又称之为:燕逐飞花对(三句对作一句者是。)

简单来说,鼎足对是三句对,对仗是两两相对,未必是两句,但一定是两组。

鼎足对在词和曲中很常见,对仗在骈文和律诗中很常见。

@老街味道

为什么有人说喜欢听蒙古歌曲了就是代表人成熟老了?

在我所接触的蒙古族同胞中,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有喜欢蒙古歌曲的。而题主所问的,为什么喜欢听蒙古歌曲就是人老了这一问题,我认为其背后是跟蒙古歌曲的自古至今的特点有关。我总结了一下,认为总共有三种原因,即蒙古民歌的旋律特点和回忆特点及其热情特点。

第一种,蒙古民歌的旋律特点

主要是平和而又流畅,并且具有着极为的深沉。这种苍凉和古朴,并且有深沉的特点,使得人们对蒙古族的民歌的印象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印象,认为是老人喜欢的类型。但是,据我所知,蒙古民歌当中也有许多欢快的歌曲,因此,在这一方面来说,并不能一以概之。而有些老人喜欢听的,可能是那些相对深沉而又厚重的歌曲,这些厚重的歌曲,具有着极强的历史代入感和深厚沉淀感,因此,也认为是喜欢这一类歌曲的老人说喜欢的原因就是其历史感。

第2种,蒙古民歌的回忆特点

在这一方面来说,蒙古族的人们对于自身的历史的记叙一般都是通过歌曲和传送的方式来记述。而并不与汉族一样是通过史书来传下,在这一方面来说,蒙古族的许多人们在其民歌当中能窥见自身过往的回忆和一生的历程,因此,也可以说是因为其回忆性的特点,让人们对蒙古民歌有较强的喜爱。

第3种,蒙古民歌具有极其强大的热情

这股热情可以感染任何一个人,而这种活力对于老人们来说也是极为的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这种活力当中人们才能寻求到那些对自身的青年热血时期的回忆,也通过这些,老人们才会记起自己一辈子当中所发生的许多的事。

这就是我认为有些老人喜欢听蒙古歌曲的主要的原因方面,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罗大佑和谭咏麟相比?

感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对于两个都已经功成名就的前辈,其实并不该拿来做比较。

我们先来分别探讨一下这两人的音乐事业。

罗大佑是台湾地区的创作歌手、音乐家,有“台湾流行乐教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年》、《光阴的故事》、《恋曲》系列、《鹿港小镇》、《皇后大道东》等国语、闽南语、粤语脍炙人口的歌曲,风格全面,种类繁多,这些歌曲我想计算是作为90后的我们也依旧熟识吧。

可以说他开创了一个自己的流行音乐时代。对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校园民歌及整个华语流行音乐风格转变有划时代的影响,其歌曲也是许多歌手争相翻唱的对象。对90后的影响也颇深。

谭咏麟,他是华语乐坛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巨星,也是唯一一位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一直活跃的歌手,一直被大家称为“乐坛校长”。对于音乐十分的执着。他和张国荣,为争夺乐坛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而在音乐上展开全面竞争角逐,二人基本上垄断了香港乐坛大大小小的音乐奖项。左麟右李又是风骚一时。

谭张精彩纷呈的逐鹿使得香港流行乐坛进入全盛而辉煌的时期,并在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谭咏麟是香港流行音乐史上第一个重要事件“Band潮”的重要参与者,这个乐队风潮为香港乐坛贡献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谭咏麟所在的温拿乐队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主要歌曲有《水中花》《一生中最爱》《爱在深秋》《爱的根源》《半梦半醒》《讲不出再见》《情凭谁来定错对》等等。不可否认,谭校长是一个真正的音乐人,是一个歌者,对音乐的痴迷、热爱是有目共睹的。

两个人我都非常喜欢,但是如果一定要分的话,其实感觉罗大佑会更加的全面,创作,演唱等等于一体,风格很广,开创了港台流行音乐的时代,是一个匠人。

而阿伦这方面也许就相对逊色了,他是一个很好的歌手,但是在创作能力上相对罗大佑就不足了。

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不足之处望见谅。

布拉格印象是什么?

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布拉格是第一座被指定为世界遗产的城市,它本生就是一座完整的中世纪露天博物馆,历史、神秘且庄严,却同时也散发着自由、理想与纯真,让人觉得她其实如此的与你亲近。卡夫卡的故乡,歌德笔下“欧洲最美的城市”布拉格。一座深深吸引众人的城市,古往今来的名人纷纷着迷于她特别的气质。

当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变成菲利普·考夫曼的电影《布拉格之恋》,这座有名的音乐之都将其特有的浪漫渐渐展现于众,那些充满忧郁却格外迷人的浪漫场景使得布拉格成为年轻人心目中不折不扣的神秘浪漫向往。

布拉格是个适合流浪的地方,人们在老街上、车站和咖啡馆里装扮各异,来去匆匆,而城市就是他们之间的催化剂。作为捷克的首都,布拉格是全世界第一个整座城市都被指定为世界遗产的城市,在旧城区几乎全都是13世纪以来的古老建筑,罗马式、哥德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文艺气质飘荡在每一条大街小巷中。

布拉格,一座能与巴黎媲美的浪漫之都,被贴上了爱情、文艺、浪漫、神秘、历史、韵味种种标签。一座名副其实的文艺古城,更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拥有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堡,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一座非常适合漫步的城市,偶尔停下脚步来,聆听那雕像下街头艺人演绎的捷克民歌。夜幕下的布拉格,更加别有一番情调,让人在伏尔塔瓦河畔无法自拔的陶醉。

诗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什么意思?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的意思: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出自《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一首先秦时代的华夏族民歌。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原文节选: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内谨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全诗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8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