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铜价,怎么看待比特币?
比特币就是谁接盘谁傻的 击鼓传花游戏!
比特币连日来价格不断攀升,在短短一天内,比特币的币值突破 1.2 万美元、1.3 万美元……1.6万美元(截至发稿最高突破2万美元),在一个月内增长超过100%。作为期货在美国GDAX等平台交易后,虽然出现了小幅度跳水(约1000美元),但依然维持在1.5-1.8万美元左右。
笔者认为,比特币作为一种有限的加密货币已经被比特币从业者和既得利益者推向高高的悬崖,一不小心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比特币价格超过价值
根据市场规律,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价格的涨落总是环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的。这个中心就是商品的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虽然规律如此,但是由于人是社会人,而非纯粹的经济人,在历史上,这种客观规律经常被打破。
“荷兰郁金香事件”被称为史上第一个泡沫,现常用来与比特币作比较
价格超过价值的最出名案例应该是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当时的郁金香球根引起了疯狂的抢购,导致价格飙升(一株郁金香球茎价格相当于阿姆斯特丹运河旁的一栋豪宅)。当泡沫破灭后,价格只剩下高峰期的百分之一。
虽然有人认为郁金香泡沫是人类审美催生的投资热,但不能否认它与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并称为近代欧洲三大泡沫事件,更不能否认它像极了如今的比特币;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比特币是人类对加密货币的投资热。但现在很明显——比特币的价格远超过价值本身。
比特币的游戏规则
网路上有这样一个段子说出了比特币游戏的可怕:你,一名华尔街交易员数年寒窗苦读金融理论,10年每周工作100小时,没时间陪家人,对今年10%的回报感到超级兴奋;而一位比特币玩家:读点书,灌灌水,吃着牛排,就获得了900%的回报。这(比特币)在传统经济学眼中,无异于赌博
比特币不同时间段总体上涨的价格趋势
因此,有外媒评论"比特币是民粹主义时代一种基于信仰的金融资产。"笔者同意这种观点。
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与对网络的不信任感加剧,像极了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时,人们对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不信任。这时, 人们心理上需要从原有的金融体系过渡到一种看似更可靠的货币准则中。
40年前亨特兄弟选择了白银期货,并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购买了3500万盎司的白银期货,在最初的两个月内将白银价格炒到6.7美元,涨幅达到130%。今天,有人选择了有Fintech加持的加密货币,一个月内比特币价格涨幅超过100%,有过之而无不及。
亨特兄弟
从亨特兄弟最终破产来看,这种投机结果可能很恐怖。但是,像陷入白银期货投机游戏中的亨特兄弟一样,面对巨额的利润再疯狂都不足为奇。在比特币上周正式作为期货上线后的第一天,比特币期货就三度熔断,期货交易平台由于请求访问流量过大,导致服务器宕机,部分功能失效,可以看到如今比特币的疯狂,似乎不输于当年的白银期货投机。
2期货的零和游戏期货的零和游戏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当比特币作为期货交易后,对整个游戏规则造成了多大的影响。简单来说,比特币作为期货后,盈利和亏损都会被杠杆放大。随着大量金融资本的进入,这将变成是巨头的豪赌。
期货在英文中被叫做Futures,它与现货不同,交易的是合约,而非具体的货物/商品。所以,我们应该清楚,比特币期货市场交易的是合约,不是比特币。也就是说,大部分在比特币期货市场上的资金,并不是真正为了购买比特币,而是通过期货合约和杠杆比率,对特定期货商品价格进行控制,赚取巨额利润。
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最新调查显示,如今40%的比特币掌握在仅千人的手中。参考历史上亨特兄弟投机白银案件,我们可以预测,如果有团体大量抛盘,将会导致比特币崩盘,价格大幅下滑,原本千万身价"跟庄"比特币的散户玩家,将瞬间破产。
事实上,所有来期货市场进行交易的人,都不是为了买入比特币,而是进行投机交易赚取差价的。目前交易平台也没有设计交割比特币的机制,其实都是以对冲交易来解除合约,兑现盈亏的。
在笔者看来, 比特币期货市场,就是一个超大型的合法赌场。总会有人对“自己会赢到最后”抱有幻想,会想着加大杠杆(比特币期货的初始保证金比较低),控制交易市场,赢得最终的胜利。而取得短暂性胜利的赌徒也希望自己能再赢一局,却忽视了,期货是一个零和市场,有人赢就一定有人输。
人性的贪婪在此处尽显,但是只要是游戏就会有一定的规则。
回顾上面提到的亨特兄弟白银期货案。亨特兄弟最终输在了纽约商品交易所新增规则“禁止建立新的白银期货合约,只允许旧合约的平仓"上。与之相似的“住友铜事件”也因为铜价的反常波动,引起了英美两国证券期货监管部门的关注,最终,铜价在几周内下跌25%,住友商社亏损达到40亿美元。
比特币通过杠杆撬动金融业
谁接盘谁傻
有人说,比特币是印钞票;也有人说,比特币其实是商品。从比特币的有限性来看,它更像是商品。只是今天的比特币早已不单纯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而成为一种赌博游戏,它承载人们一夜暴富的畸形梦想,成为不再为传统金融逻辑驱动的存在,正在吞噬着各种可能。
原油价格暴跌至20美元每桶?
你好! 原油价格暴跌原因,从经济学的市场规律看,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供大于求!
核心观点包括两个方面:
1、需求端:疫情在全球蔓延以及世界各国开始防控措施,需求端实际上大幅度下降;
2、供应端:OPEC+谈判破裂,俄罗斯不想减产,沙特则变本加厉,宣布降价加产,价格战爆发,供给预期大幅增加。
可见,供需两端的双重利空因素叠加,油价持续暴跌在所难免,逻辑其实很简单,但因素却比较复杂,我们可以深入探析下!
一、从需求端分析来看:目前疫情已经在全球蔓延,欧洲和北美的疫情呈现出爆发的趋势,目前欧洲病例已经超过28万,而美国累积确诊病例也已经超过12万。各国政府也是纷纷采取的封城措施,按照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3亿人处于封闭状态!
即使是亚洲地区中日韩新增病例已经大幅度的下降,疫情得到有效的管控,但是我们都知道航班停飞、企业停工以及大型工业的停产,经济生活秩序受到影响,原油的需求自然就相对低迷的!
根据3月11日的石油市场月报显示:OPEC将2020年Q1全球原油需求下调约193万桶/日,将2020年全年原油需求下调约100万桶/日,增长率从约1%调整为基本与去年持平。
其实,这个月报是在欧美疫情爆发前的数据,如今欧美的疫情已经超乎当时设定的预期,国际市场形势相对在恶化,情况估计还会比月报数据更严重!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Fatih Birol上周五提醒市场,如果按照目前趋势发展,全球原油需求可能史无前例地下降20%。
回到我们的中国市场,一般原油需求大概是1350万桶/日,可是国内疫情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需求的下跌量大概就是200万桶/日,相当于少了15%的需求。
按照目前的全球疫情演变以及原油需求量的市场概况,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Fatih Birol提出的15%到20%下降属于大概率事件。
我们要知道,作为边际效应特别明显的原油大宗商品,达到20%的需求下跌其实是挺大的,都完全有可能把原油价格给跌穿掉的!
因此,这个20美元/桶的价格体现在需求端就是疫情的全球恶化以及需求一直在下跌是密不可分的!
二、从供应端的分析来看:其实,原本全球的原油产能一直都是比较充足的。
记得在2016年油价大跌的时候,以沙特为首的OPEC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石油出口国组成了维也纳联盟,共同采取减产来稳定油价。
当前油价暴跌核心原因还是全球疫情的巨大影响,至于沙特发起的价格战甚至增产计划,其实也只能算是次要因素,是一种变本加厉的催化剂而已。
根据表格来看,OPEC+各国原油产能约4300万桶/日,减产目标约170万桶/日,在2020年1月,OPEC+产能大概维持在4100万桶/日。
也就是说,OPEC+有能力让原油在短时间内减产提高约200万桶/日,即使按照各国的产能峰值去计算,减产计划的产能可能可以增加到400万桶/日。
可是,按照目前的疫情演变,全球的需求锐减1500到2000万桶,如此的减产计划相对这个下跌的需求量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完全无法让供需回归到平衡的状态。
可以说,原油价格跌至20美元一桶让这些石油出口国真的是很“蛋疼”,而当沙特和美国正在互相较劲的时候,成本更高的美国页岩油就是首当其冲了!
如此看来,美国肯定是相当不爽的,疫情对美国经济冲击本来就够受的,沙俄对油价搞事情,美国再也忍不了了!
据悉 ,上周美国方面派遣国家安全委员会VICTORIA COATES作为特别能源代表前往沙特。此外,德州或进行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首次减产,借此阻止油价下跌。而在上周四,美国能源部一位高级官员还表示,能源部已预留足够资金用于推进潜在的石油采购计划。
也就说说,石油大战要开始转向三国杀的境地,目前在供应端已经是全球进入厮杀的状态,供应端已经远远超出需求端了,下跌到20美元一桶,你说能奇怪吗?
三、需求少,产能大,估计库存就是屯油了可以看到,目前是需求锐减,而产能却激增,那么多的原油必然要面对库存,一般是如何处理的呢?
从当下原油的市场看,不管是原油生产国、消费国还是终端炼油厂等,都会大力加快推进建设基础设施来扩大库存屯油,正常来看,OECD等发达国家会用60天的周期来做石油储备的应急,特别是在油价大跌的时候!
据咨询机构埃信华迈(IHS Markit)估计,至3月20日,目前全球尚未使用的库存容量可能有16亿桶,包括陆基储罐13亿桶和浮舱3亿桶(大型油轮临时用来储油)。其中,美国工业部门储能3.13亿桶、美国战略石油储备(SPR)约7700万桶、OECD国家(不含美国)约2.1亿桶,OPEC和俄罗斯自己可以储存3.5亿桶,加勒比、新加坡等现货交割中心可能还有约7100万桶的富余储能。
最后的话:如今原油已经跌到20美元一桶,核心原因其实还是在于需求端与供应端的不平衡造成的。但是这个价格也许还没有见底!毕竟我们还要再看看疫情的防控效应:如果疫情能够大概在6月份就能得到控制,全球有序的复工复产,而且OPEC+还能根据市场重新考虑减产计划,预计第三季度就有机会回归到30美元左右一桶,到了年底的第四季度,也许就能回到40美元左右;如果疫情的影响还要一直延续到第三季度的话,油价下跌持续到下半年,不排除原油的价格还有下跌的可能性,甚至达到10美元左右一桶,这就是我的观点,谢谢!什么品牌的空调用铝管?
现在大多数品牌都是用紫铜管,用铝管和黄铜的比较少,当然也有用铜铝管的。很简单的判别方法,同样的性能参数,看价格和掂重量,就能知道。紫铜管外观呈紫红色,具有极高的导电、导热性,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易加工性。
第一:空调用铜管的部位主要有三处。1、室外机换热器,也就是冷凝器。空调冷凝器是用紫铜管,铝纤维合金,翅片等材料做成的。
2、室内机换热器,也就是蒸发器。空调蒸发器是用紫铜管,铝纤维合金,翅片等材料做成的。
3、室内机和室外机连接管,也就是制冷剂连接管路。
4、目前绝大多数热交换器所用的铜管都是内螺纹管,取代了之前的光管。其实用内螺纹管作为翅片管式换热器的铜管有利也有弊,好处是可以增大铜管的换热面积,坏处是增大了系统管路的冷媒压力损失。
第二:曾经2013年左右,大家曾尝试过用铝管,不过发现技术还不成熟。采用铝管的主要原因是为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
下面重点说说各种材质的优缺点:
一:铜管价格高,耐压力强,熔点高中间可以焊接。铜管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它耐压力更高、耐腐蚀,所以不用担心环境会对铜管造成侵蚀。同时,铜管比铝管换热器换热能力要高。空调用黄铜管与紫铜管。
二:铝管的问题是不耐氧化,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材料氧化,造成制冷剂泄漏。铝管的耐腐蚀性肯定不如铜管。铝管的物理属性是,本身密度较小、质地比较软,在弯曲性和寿命上都比不上铜管,所以铝管价格低,只能用完整的一根,中间不能焊接,坏一次就报废了。使用铝管的空调,当需要移机或者维修情况时,使用铝管做连接管的空调,连接管基本上没法重复使用,极易变形损坏。
三:铜铝管的全称是铜铝铜复合结构空调器连接管。分体式空调内外机连接使用铜铝管,其实就是连接管中间一段用铝管,两头仍然是铜管。
铜管延展性好,耐氧化,做喇叭口耐压性好,不容易泄漏制冷剂,铝管不能做喇叭口,耐压性差和不耐氧化,很容易出现漏点。所以在铝管两头连接一段铜管做喇叭口,不过提醒注意铜铝焊接处也是一个隐患,如果焊接不好容易造成泄漏点。
四:铜包头铝管,就是铝管两端包覆铜帽,增强耐氧化和耐腐蚀性能。
五:铜包铝管,也就是CCA管,一种外铜内铝的结构,铝铜间为冶金结合一体化的新型管材。
六:铝包铜管,也就是ACC管,一种外铝内铜的结构,铜铝间为冶金结合一体化的新型管材。
七:铝合金管,是一种无阳极氧化层的CAT管。
八:彩色铝合金空调连接管,升级版的CAT管,一种全铝合金的结构,其螺母也为表面绝缘的高强度铝合金。
九:铜接头钢管,也就是钢管两端加焊一段铜管,主要目的也是用铜管做喇叭口。这种材料相对于铜和铝来说更便宜。
总体而言,目前大部分品牌还是用铜管比较多,其他形式材料比较少。从综合性价比角度讲,未来合金材料最有可能替代铜管成为主流产品的材料选择。
根据专业经验,结合上述材料介绍,除了对比价格之外,简单介绍一下生活中选购空调管材的辨别方法:
第一:如何辨别是否是铜管材料呢?
1、试着用锋利的东西在管道外壁刮一圈,一般优质的铜管可以很好的刮出一条深线来,因为铜具有的良好延伸性。
2、用利器同样在管道的内壁刮一圈,把刮出来的材质与在外壁刮出来的材质相比较,如果一样,说明整个材质还不错。
如果有色差或者别的东西,那么这种管道是用较差的材质所制,一般加了其他材料,比如铁或者铝。
第二: 如何辨别好管和差管呢?
那就是把管道用力折弯,如果是容易折弯,一般比较好。如果不好折弯,或者折弯了以后管壁出现裂纹,尤其应该检查管道内壁,内外壁一旦出现裂纹,说明这种管道就是差管,空调管道不能用。
总而言之,技术在革新,产品也会不断更新换代,期待更优秀更好的材料普及应用,期待空调行业发展越来越好。
5角的梅花硬币内到底有没有含黄金?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首先可以告诉你:梅花5角硬币的市场价格挺高,尤其是1993年和1994年的。
网上流传的市场价格如下:
可见它们的市场价格比币面价值翻了N多倍。
以上价格仅供参考,具体价格以最新、实际报价为准。当然,品相越好的价格越高。
难道梅花5角硬币里真的含有黄金?
答案很令人失望:没有!其实它们的材质是铜锌合金。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硬币的材质。
硬币,也即用金属铸造的货币。
它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而且,它还可以净化现金流通环境,减少病菌传播。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硬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流通货币,即普通流通用的硬币;纪念币,包括流通用的金属纪念币、收藏用的贵金属纪念币。
收藏币,一般用贵金属或普通金属材质制造,必须限量发行而且要公布发行量。其中贵金属纪念币,即俗称的“金银币”,价格昂贵,发行量极少。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普通流通用的硬币的材质。
第一套普通流通用的硬币的材质是铝镁合金,第二套材质是铜锌合金、铜镍合金。
第三套,发行了三种面值:壹角的材质为铝镁合金,伍角的为铜锌合金,壹元的为钢芯镀镍。
第四套,发行了三种面值:1角的材质先后为铝合金、不锈钢,5角的是钢芯镀铜合金,1元的是钢芯镀镍。
2013年9月23日,我国发行首批5元硬币,材质为黄铜合金。
也即,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普通流通用的硬币的材质,根本就没有含金的。
梅花5角硬币,属于普通流通用的硬币。属于第三套发行的,从1991至2001每年号都有发行,材质为铜锌合金。
它的正面为梅花图案,因而俗称“梅花5角硬币”。
既然它们不含金,为什么市场价格这么高?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材质。
从上面普通流通用的硬币的材质来看,采用铜锌合金的材质极少。
而且一些梅花5角硬币还一度采用了进口黄铜材质。
铜的价值,当然比锌、镍、钢芯、铝合金、不锈钢材质高一些。
而且梅花5角硬币之后,就没有铜锌合金材质的硬币了。
其二,工艺。
大部分梅花5角硬币,采用的是手工雕刻模板,因而看起来图案浮雕深刻,做工精致、美观。
其后,我国造币厂开始用电脑雕刻机设计制造硬币。因而也就使得梅花5角硬币具有工艺品的收藏价值。
其三,存世量。
货币的发行量,与当时的国家经济状况、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1993年,在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当年发行的梅花5角硬币在11年里数量最少,因而1993年版的市场价值偏高。
货币有流通,就必然存在耗损。即使硬币,也有耗损、丢失等现象。
耗损直接影响着其存世量的多少,物以稀为贵。
国家已经停止发行梅花五角近二十年了,属于只消耗不生产的品种。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就使得梅花五角硬币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除了自身具备的流通货币职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收藏保值功能。
于是,它受到了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这也导致民间以讹传讹,说是里面含有黄金。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类似庞氏骗局的经典骗局?
庞氏骗局,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项目本身是不赚钱或不怎么赚钱的,而项目负责人却向投资人允诺巨额的回报,吸引投资人不断地对项目进行投资。比如这个项目本来一年只能赚取5%的利润(甚至没有任何利润),但项目的负责人却允诺投资人每年能给到20%的回报。虽然投资项目无法兑现投资人的回报,但项目负责人能够利用新投资人投进来的钱去还原先投资人的本息,如此反复运作下去,由此制造赚钱的假象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对项目进行投资,这种骗局在我国又称之为“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等。
因为这种骗局在世界上首先由一个叫查尔斯·庞兹的人“发明”,所以便被称为庞氏骗局。这里我想说的经典“庞氏骗局”,便是美国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麦道夫案。
▲美国史上最大“庞氏骗局”案的主犯麦道夫
麦道夫案的主角叫伯纳德·麦道夫,他的“庞氏骗局”涉案金额高达650亿美元,是美国史上历时最长涉案金额最高的诈骗案,案件曝光后,很多人都认为今后“庞氏骗局”可以改名叫“麦道夫骗局”了,可见麦道夫案影响之大。
要说到这个案件,我们就要从麦道夫的早年经历说起了。
故事的起点在1959年,当年麦道夫虽然还只是一个大四的学生,但他却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证券生涯,只不过他所交易的并不是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是“上柜”公司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店头市场。店头市场就是不在证券交易所交易,而是在柜台交易的公司股票。在麦道夫还是学生的时代,店头市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但是这些市场比较分散,管理也比较松散,有很多股票标的公司也是刚成立没多久的公司。
简单来说店头市场就是一个交易还没有上市的公司股票的市场,这样的市场风险大,但是一旦买中了收益也会超高。拿到我国来说,当年如果有店头市场,马云就可以在阿里巴巴刚创业的时候拿着公司的股票到这种市场募集资金。如果你当年能在店头市场买到阿里巴巴这样的股票,那么如今的收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美国早期交易的“粉红单”
麦道夫在他岳父开的会计事务所里的一张空桌子上开始了他的证券生涯,他所开的公司拿到我们这里可以理解为券商,也就是买卖股票的地方。当时要开一家证券公司除了要办齐相关执照外,还有一张“粉红单”,所谓的“粉红单”就是每天股票的报价单,在哪个还没有开始电子交易的年代,“粉红单”是人们买卖股票最为重要的依据。这种“粉红单”在当时来说,需要报价局的人员手工收集8000多个公司的报价并整理出来,在印完后几个小时之内就要送到全美数千家券商的手中,而这张报价单也不是白给的,是要付钱的,每年大约需要460美元的订阅费用,而这笔钱拿到今天来说相当于4000多美元,这对于刚刚创业的麦道夫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了。于是他便通过捡别人丢掉的前一天的报价单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由于没有即时报价机制,在报价单印出来的时候很可能股价就已经变动了,所以实际上当时的报价单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而上面真正有用的信息是你所看中的股票在市场上有哪些券商在做,其名称和电话是多少,实际报价还是要打电话过去问才是最准确的,因此买卖股票的时候实际上也不需要所谓的报价单,过期的报价单其实也是可以的。
在拿到报价单以后,麦道夫就开始好好地做他的生意了,不过他的胆子也够大的,当时的市场有个所谓的妥适性原则,就是作为一家证券公司,不能卖给客户风险太大的金融产品,即便是出自这个人的自愿也不行,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维护市场的稳定,但麦道夫完全不在意这点,只要是客户想买的股票,他都会卖给对方。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人买的股票涨了还好,大家皆大欢喜,但是如果跌了呢?麦道夫为了保持投资人的信心,当股价下跌的时候他就会直接拿公司的钱用原价把投资人的股票买回来,借以掩盖实际上的损失,由于当时的店头市场透明性不好,所以也就给了麦道夫这样的操作空间。在做了这番操作后他会告诉投资者,其实股价没有跌,直接报了一个假的股价给投资者,简单来说就是用公司的钱填补投资者的亏损,让人们觉得在他那里投资是稳赚不赔的。
到了1962年的时候,店头市场开始崩盘,公司的钱已经没法填补资金的缺口了,在这个紧要关头,他找岳父借了三万美金才勉强度过了这个难关,当然为了保持投资者对他的信心,他也从未跟投资人提起过这个事情。
从麦道夫早期的经历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头脑非常聪明且有着强大心脏的人,撑过了1962年的那次危机之后,他开始变本加厉,扩大了投资规模。这次他还是找了他的岳父帮忙,由岳父帮他介绍投资人,并利用岳父的会计事务所开了个账户把资金汇进去,之后再统一交给麦道夫的公司进行投资,在得利后再把钱交给会计师事务所,由会计师事务所按照相应的比例分给投资人。当时投资人在麦道夫哪里投资,不但要付给麦道夫一笔投资费用,还要额外支付给麦道夫岳父公司一笔费用,投资人之所以愿意在麦道夫哪里投资,是因为麦道夫的投资获利非常稳定,起伏也很小,那麦道夫是怎么办到的呢?他当时用了一个投机取巧的方法,叫做无风险套利,即利用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上短暂的价差赚取其中的利润。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麦道夫要购买花旗银行的股票,按照美国当时的情况,花旗银行在洛杉矶和纽约的价格都是10元1股,但由于当时的咨询技术不发达,那么就可能在洛杉矶有了一笔交易记录,成交价是9美元,但这个消息并没有马上传到纽约,纽约还是10美元的报价,他就乘着这个消息的时间差,赶快从洛杉矶以9美元的价格买入花旗银行的股票,然后在纽约以10美元的价格卖出,通过这个操作,麦道夫就从中赚取了1美元的价差。这就是当时麦道夫的无风险套利模式,这种模式的秘诀就在于“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是要快。
这种套利模式只是一种较为低级的方法,还有更为高级的方法就是利用公司的可转换债权进行套利,或者是买那些还没有上市就在交易的股票,所谓的预期交易市场也有很多套利空间,不过这样的套利一般散户是没法做到的,因为这样的套利一般利润率都非常低,如果散户这样做的话,一连串的快速交易中产生的手续费就会把微薄的利润吃光,而且这种方法最为讲究的就是速度,只要随便一个耽误,利润空间就消失了,所以只有真正的金融体系内的人才有办法做到,因为他们的手续费比散户少,速度也比散户快,麦道夫就靠着这样的无风险套利在市场上赚到了不少钱。
▲电子化交易使麦道夫成为了市场上的改革派,名声开始打响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交易也逐步走向了电子化,麦道夫也逐渐意识到,这是让他的小公司脱颖而出的好机会,因为原本券商全都靠电话来联系客户,而客户在选择券商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知名度大的券商,对于小型券商一般都不会注意,而且当时大大小小有几百家券商,谁会注意到麦道夫的公司呢?而电子化交易就不同了,价格更加公开透明,只要给出的价格好,电脑就可以立即帮投资人找到这家券商购买股票,麦道夫这样的小型券商就有被关注到的机会了,于是他很快就加入了电子化交易阵营,这也改变了公司的形象,瞬间从无名小公司变成了市场的改革派。
有了电子化交易后,麦道夫的生意开始蒸蒸日上,他开始投入所谓的“第三市场”,第三市场就是把上市公司的股票拿到店头市场的柜台上进行交易,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在交易量很大的时候如果通过公开市场交易的话手续费会很贵,如果转由柜台交易的话,手续费会变得很低,这个差别在于交易量越大的时候效果就会越明显,因为这个情况的出现,第三方市场交易逐步火爆了起来,麦道夫的公司也跟着这股浪潮渐渐提升了在华尔街交易的占有率,并打出了自己的名号,他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大神级别的投资人,生意变得越来越好。
到了1985年,他开始了一种全新的交易策略,麦道夫称之为价差套利转换,这种交易实际上是利用了一种选择权的交易,选择权其实就是一种合约,麦道夫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购买到这份合约,合约会保证即便未来股价上涨,麦道夫还是可以用合约中所约定的价格来购买这只股票,这就类似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权证。比如现在股价是100元,投资人花10元买了一张选择权合约,合约保证投资人能在一个月之后还是用100元买这张股票。如果一个月后股票涨到了200元,那么投资人就可以用100元的价格买入股票,所以就赚到了200-100元的中间价差,再减掉购买选择权合约所花费的10元,就赚到了90元。如果一个月后股价下跌,跌到了50元,投资人也可以选择毁约不进行买卖,如此一来就只是损失了10元而已,避免了当时购买股票会损失50元的情况。
对于卖选择期权的人来说,其实就是与投资人进行对赌,如果股票涨了,原本能卖200元的股票就只能卖100元,那么损失就是200元减去100元的价差加上10元的选择权费用,损失了90元。如果跌了就赚了10元的购买选择权的费用。简单来说选择权虽然会稍微减少投资者的利润,但是也可以确保投资者不会赔太多,赚的时候少赚点,却增加了安全性。
麦道夫的策略就是先买入许多绩优公司的股票,让他所持有股票的涨跌走势跟绩优股的走势大致相同,再利用选择权买卖来减低损失的风险,简单来说就是麦道夫的资本够大了,就可以靠广泛、大量的持有来获得一个风险较低的操作策略,这是属于正规、有公信力的一种操作策略,他自认为这个策略是稳赢不输的,他的公司也在1985年跻身证券业公会的前百大公司,同年还当选了公会理事,虽然他的公司当时规模不大,但他的影响力在日益提升,他也正式登上了证券市场的大联盟。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508点,跌幅22.6%,美股遭遇了市场上罕见的大崩盘,麦道夫也因为这次大崩盘导致投资人失去信心,开始大量地想把投资的钱取回来,麦道夫的公司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根据麦道夫所说,这次大崩盘导致的现金压力就是他日后搞庞氏骗局的根源。
不过麦道夫还是挺过了这次危机,至于怎么过去的,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麦道夫开始用新进来投资人的钱去补原本投资人的亏损和提现要求,不过麦道夫否认了这个说法,他说庞氏骗局是之后几年的事情。
他在1987年股灾前投资建设了全新的电子设备,同时他花了大笔资金投资辛辛那提交易所,这个交易所最终成为了全美第一家全电子化交易所,因此麦道夫在业界和主管部门之间达到了名声的鼎盛,1990年他成为了纳斯达克的主席。
声名大噪后投资者纷纷涌入,大量的投资者都想把钱交给麦道夫投资,但他之前的两种手法,无风险套利和价差套利转换策略都有交易数量的上限,绩优股只有那么多,每天可交易的量也就那么大,选择权买卖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这些操作在资金规模不大的时候没关系,但是资金量太大的时候就没地方投资了,但麦道夫还是要维持原有的投资回报率,不然投资者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于是麦道夫就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庞氏骗局。
▲麦道夫骗局暴露后,他被媒体讽刺为了“小丑”
只要大多数投资人不动用账户里的钱,再把利润投入本金的话,他就可以用源源不断的新资金支付那些少数要求赎回的款项。麦道夫就这样将整个庞氏骗局维持了将近20年,从1990年一直到他被抓的2008年,我们能看到麦道夫始终维持了一个稳定、可观、可预期的收益,每年大约10%-12%,这对于投资者来说简直就是找到了投资的天堂,只要把钱交到麦道夫手里就再也不用担心亏损的问题,就可以确保收益,便有多少钱就交给他多少钱了。
麦道夫一直对投资者宣称,他们一直用的是价差套利转换、买卖选择权来维持稳定的收益,但是背地里他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他甚至还把庞氏骗局操作进一步自动化了,他请了专门的软件设计师帮他设计出能够自动生产出数以千计的假对账单的软件,投资者收到对账单之后会以为麦道夫是正常的在投资股票,那只股票获利多少,全部获利多少都写在了上面,清清楚楚,投资人看了非常放心,但这些只是拼凑出来的假资料而已。更有趣的是他还请人设计了一套假的交易软件,让外人进来的时候可以看到交易员正在电脑上进行交易的场面,但实际上那个交易员只是在乱敲键盘而已。
就这样麦道夫的庞氏骗局越做越大,到最后连跨国避险资金都把钱放在了麦道夫那里,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美地格林威治集团了,根据《华尔街日报》统计,美地格林威治集团直到2008年麦道夫被抓为止,总共投入了75亿美元,而麦道夫公司所管理的4800个账户,账面资金高达近650亿美元,一夜之间全部蒸发,其中包括了200亿美元现金 ,受害者遍布全球,估计有超过300万人受到了影响,是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案。甚至有人说,庞氏骗局以后就干脆改名叫麦道夫骗局算了。
▲监狱中的麦道夫,他被判了150年的有期徒刑,这辈子是出不来了
麦道夫最终承认犯下了11条罪名,全部合计最高可以判处150年有期徒刑,当然法官也知道对于70岁的麦道夫来说,只要判处他超过20年的徒刑就等于是判了他终生监禁了,但是法官认为此案有重大象征意义,因此最后判决全部都以最高刑罚计算,实实在在的判了他150年的有期徒刑。
如今关在狱中的麦道夫会怎么想呢?或许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