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原第八届,古代历史上哪位皇帝是你心目中的千古一帝?
我心目中的千古一帝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更不是所谓的康熙大帝,而是在历史上很少被人提及的隋文帝。
隋文帝很少被提及,是因为他的儿子、被认为是昏君的隋炀帝杨广抢了风头。杨广导致天下大乱,李密用甚至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他的罪过。
再加上,隋朝二世而亡,仅仅存在了38年,导致杨坚在历史沉默了不少,但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杨坚配得上千古一帝的名号。
一、杨坚结束了近300年的国家动荡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大一统
在这一点上,杨坚是不次于秦始皇的。
秦始皇灭掉六国,实现国家统一 。而杨坚也是这样,先灭掉北齐,成了隋朝后,又灭掉了南陈,国家再次一统。
隋朝的大一统意义重大,因为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的短暂统一,随后又陷入了混乱。
(南北朝)
紧接着就是“五胡乱华”,北方汉人陷入地狱般的境界。从最初的东晋、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并立,近300年来,国家一直陷入分裂状态。直到杨坚才实现了统一跟和平。
二、杨坚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给了普通人走上仕途的机会。
虽然科举制度有很大的弊病,但对普通人家出身的读书人来讲,是个不折不扣的福音。
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书·百官志》因为两汉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就是地方官考察推荐有才能的人到朝廷做官。
在这种制度下,想想就知道有很大的弊端,虽然也有出身贫寒的的被推荐,但大多数都是富贵人家的公子走上了仕途。所以才有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民谣。
曹丕废汉自立,依靠的是许多豪门大族的支持。他当然要把好处留给这些人,因此就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简单来说,你出身高贵,就自然当高官,你出身低贱,即使有才华,基本上一辈子也只能做下等官吏。
当了东晋时期,也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科举考场)
科举就像现在的高考,对我等小民来说,他是目前来说相对公平的一种考试制度,想想曾经的推荐工农兵进大学,你就知道高考的优越性了。
所以,创立科举制的杨坚功不可没。
三、杨坚人品高贵,生活简朴,是一夫一妻制度的坚定执行者
在古代,三妻四妾是常有的现象,对于皇帝来说,虽然不像传说的那样“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或者后宫佳丽三千,但一生只有一个妻子的是极其罕见的。
就像我们所称颂的伟大君主李世民,他和长孙皇后可以说是古代“君正后贤”的模范。可李世民除了皇后外还有10位妃嫔,其中一位还是齐王李元吉的妻子。最小的武媚娘还跟他的儿子李治经常私下沟通。
(杨坚、独孤剧照)
相比于李世民,杨坚的人品简直高贵了许多。他和独孤皇后相守相爱一生,值得称赞。
四、杨坚均分田地,减少赋税,发展经济,促进了社会的极大发展
杨坚吸取南北朝时期的弊端,把田地均分给了百姓,还大大降低了田赋,不仅粮食丰收丰产,国家的粮仓粮食都盛不下了。百姓更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榖)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1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隋书·食货志》综上所述,杨坚在位时间虽然短暂,但他统一全国,开创科举、均分田地,降低赋税,一夫一妻,可以说是位伟大的帝王。
朋友们,我是“北冥説史”,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评论”。
如何评价徐树铮?
徐树铮,北洋军阀皖系名将,字又铮,号铁珊,又号则林,江苏萧县(今属安徽)人,为区别于同时期的另一大佬徐世昌,人称"小徐"。
徐树铮早年考中清朝的秀才,1901年在山东投奔袁世凯,开启了军旅生涯。1905年至1910年留学日本,后成为段祺瑞的心腹。
徐树铮的确有功劳,但要说汉武帝唐太宗之功劳,一个字——扯!
徐树铮作为军阀将领,参与国内军阀相争自然是不可避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在三造共和中的作用倒是可以说一说。除此以外,徐树铮最被人称道的就是出兵外蒙古,因此被誉为“收复外蒙古的北洋名将”、“收复外蒙古第一功——智勇将军”。
然而,史实并没有那么令人血脉偾张,这位收复外蒙古的名将,其实也是丢掉外蒙古的罪人。
蒙古一次“独立”外蒙古归属于中国当然是因为满清政府的关系,满蒙联盟是清朝立国的一大基础,为了巩固这个联盟,清朝不遗余力地笼络蒙古、消灭反对派,并且与蒙古进行深度的联姻等等,给予蒙古很高的自治权力。
到了清末,沙俄不断渗透,外蒙古独立派的实力不断增长。在沙俄支持下,俄蒙联军甚至解除了清朝在外蒙的武装,夺下了库伦。
这是1911年末的事情,当时清朝忙着应付南方的革命党起义,根本不可能对此作出反应,除了表示不承认以外,没有其他措施。
接着,一众王公喇嘛在库伦宣布独立,拥立外蒙古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皇帝,建立大蒙古国政府。并在沙俄支持下派兵攻下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
革命党的反应革命党的领导人们不知道领土是个好东西,一股脑地照搬朱元璋当年的口号,大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殊不知朱元璋的《谕中原檄》后面还有:“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清末民初,甚至有人建议放弃关外土地,只保留明朝的疆域,幸好被压了下来,清帝退位诏书上说的也是“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然而当革命党跑到北京的时候,很快就把驻留在北京的蒙古代表驱逐了,有人还挨了打。
袁世凯的“努力”袁世凯没有革命党这么有理想,他更看重实在利益,所以他对外蒙古的“独立”表示不承认,并且多次找沙俄谈判,先后签订了《中俄声明》、《中俄蒙协约》。
然而国弱遭欺,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换来一句:“外蒙古承认中国宗主权。中国、俄国承认外蒙古自治,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
当然,中国还可以任命都护使,负责处理外蒙古的相关事宜,那这个相关事宜是什么呢?根据条约规定,外蒙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方面完全自主,只是在外交上,未经中国政府同意,不得独立签订任何条约。
也就是说,外蒙只是奉行中国为名义之宗主而已,比起清朝驻军当地的控制力度,一个都护使外加几个属员,能干什么?
第一任都护使陈箓(lù)于1915年上任,兼任库伦办事大员,他好歹还给中国争取到了总统册封哲布尊丹巴的权力,还算有点成绩。
但此时的外蒙,几乎相当于一个独立国家了。
收回的希望外蒙自己的实力是很弱小的,关键是在他们背后的沙俄,还有奉行大陆政策、眼红满蒙的日本搅局,外蒙收复看起来遥遥无期,但沙俄的崩溃带来巨大的转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但此时的苏俄还很弱小,国内外反对势力极大,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获取弱小国家的支持,列宁宣布废除一切对外不平等条约。
由于俄国内战,他们没空再管断外蒙,断了奶的外蒙在内忧外患之下,很快陷入财政困难、社会混乱境地,库伦当局难以自保,开始向民国政府求援。
1918年初,苏俄红军和白军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激战,严重威胁到外蒙的安全。北洋政府第二任都护使陈毅(不是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趁机劝说外蒙政府请求中央政府出兵。
但是外蒙并不是铁板一块,理论上最高统治者是各部落的王公贵族,但实际上实权却被黄教大喇嘛掌握。双方就要不要请中央政府出兵产生了分歧,而当年清朝驻军外蒙的时候,王公们是有很大权力的,所以他们想回到从前。
1918年5月28日,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同意由内地调派骑兵两营、步兵一营,携带山炮、机枪,协助外蒙巩固边防。
北京陆军部遂指派绥军骑兵第四团高在田所辖的两营部队从归绥(呼和浩特)出发,经察哈尔进入外蒙,第一批部队于9月14日抵达库伦。
自此,中国在得到外蒙首肯的情况下,打破了《中俄蒙协约》“中国政府不能在外蒙驻军”的规定!
徐树铮出场当时北洋军阀正在混战,徐树铮也很忙,一边组织“安福会”大搞国会贿选,一边跟孙中山的护法军大打出手,中间还擅自杀了北洋元老陆建章(冯玉祥的舅舅)。
徐树铮实在太嚣张,以至于当时还跟皖系联合的吴佩孚都很不满。
然而,外蒙驻军依旧不足,苏俄暂时退场,但还要俄国人野心不死,日本人也虎视眈眈。1919年春,谢苗诺夫等人还策划在日本扶持之下成立“大蒙古国”,日本欣然应允,他们于1919年6月上旬派代表逼迫库伦当局表态。
库伦当局因此焦虑不安,担心外蒙成为下一个朝鲜,他们于1919年6月20日派车林多尔济来向陈毅报告情况,说明外蒙古的险境,虽然没有明说,但请求增兵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北洋政府于6月13日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主管增兵外蒙古事宜。
陈毅的努力另一边,陈毅了解到外蒙古当局的意向,抓住时机跟外蒙古当局磋商增兵问题,得到了肯定的回复,陈毅一边回应外蒙当局,一边电请据北洋政府迅速增兵,一战功成。
在此情形之下,外蒙取消“自治”形势一片大好,倘若北洋政府能够妥善处理此事,也不至于落到今日海棠叶残、金瓯痛缺!
然而,徐树铮却直到1919年9月才派出了驻在宣化的一个团,而他本人,直到10月29日才姗姗来到库伦,视察驻蒙军队。
嚣张依旧慢是慢了点,但好歹驻军了,外蒙自治也算取消了,孙中山也由衷称赞他可跟陈汤比肩。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徐树铮就是一个嚣张的人,在哪里也不会消停。
在徐树铮动身前,北洋政府一再叮嘱他:“筹边使所部军队对蒙方并无直接责任,蒙事仍由都护使完全负责”,你只管驻军,其他事还是交给陈毅。
结果徐树铮一到库伦就对陈毅百般挑剔,当北洋国务院经过讨论决定外蒙撤治之事仍由陈毅主持之时,他竟然擅自下令在都护使衙门外设立岗哨,限制陈毅的人身自由。
暴烈措施在徐树铮到达之前,陈毅已于9月底跟外蒙当局拟定了《外蒙取消自治后中央待遇及外蒙善后条例》草案,还经过了北洋政府的核定,只是库伦当局内部王公和喇嘛对“优待佛人”这一条还有异议而已。
但是,徐树铮一来,全盘否定,什么优待,外蒙必须实行省化。然而,外蒙一旦推行省治,利益损害最大的无疑是那些蒙古王公,偏偏他们就是最为积极支持取消自治的!
暴烈措施的基础是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确保没有干扰的平稳环境,但当时的中国,哪一条都不符合,自己把支持自己的阶层搞死,小徐的政治素养真是非常高超。
徐树铮的行动并没有得到北洋政府的支持,但他却一意孤行,在没有请示任何人的情况之下提出了自己拟定的八项对蒙新条款。
而且徐树铮不是说说就完事的主,他“雷厉风行”,1919年11月14日甚至亲自带兵前往外蒙“总理”巴特玛多尔济的住处,强迫其签字确认,巴特玛多尔济断然拒绝。
这一切,跟他当初明目张胆枪杀陆建章别无二致,嚣张跋扈!
搞完跑路虽然徐树铮很过分,但是北洋军已经进驻,在陈毅的劝导下,外蒙方面还是同意了先撤销自治,然后再和中央商定各项优待条件。
1919年11月22日,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令,正式接受外蒙撤治请求。
虽然撤治了,但徐树铮依然打算推行自己的新条款,将对蒙优待虚化,他这种毫不留情的铁腕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蒙古上层王公的人心,至此,外蒙统治集团彻底倒向反对派。
按理说,徐树铮你这么硬,敢把拥护势力推向对立面,你至少要保证对外蒙的强大驻军吧,然而,徐树铮身在漠北,心在北京,22天后他就走了。
接着1919年12月27日他又被派来,1920年1月24日回北京,期间也就巡视了一下外蒙边务。1920年5月10日他再次前往库伦,到6月15日回京,这次倒是做了一些商业上的实事。但三次加起来才3个月,局势能稳定吗?
当时处于军阀混战,驻蒙军队多为皖系,随着局势的变化,徐树铮带着他们回到北京,投入到对直系的斗争中,然后战败,遭通缉。
二次独立,金瓯缺徐树铮走后,外蒙驻军仅剩4000人!
蒙古上层王公蠢蠢欲动,他们做了两方面打算,一面号召蒙古民众加入旧俄白党恩琴的军队,使得这个只有几百人的残军发展到万余人。另一面则成立社会主义政党,跟苏俄搭上了线,试图依靠共产国际建国。
事实证明,苏俄跟沙俄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一样的狼子野心。
在外蒙闹腾的时候,邻近的华北和东北,是拥军数十万的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他们一共派出了数百援军,真是“声势浩大”。
面对外蒙军队大举进攻,1921年3月后,中国政府军战败撤离买卖城,从此中国军队再没有进入外蒙古!
徐树铮直皖战争后徐树铮试图扶植段祺瑞东山再起,但均遭失败,不得已出国游历。1925年回国后,又想联合孙传芳和张作霖反对冯玉祥,把冯玉祥惹毛了,新仇旧恨一起算,命张之江在廊坊将徐树铮劫持枪杀。
总评徐树铮饱读诗书,也擅长军事,但其嚣张跋扈,对于政治和外交,并不擅长,却擅自处理了最为棘手的外蒙问题,直接促成外蒙的迅速分离。
如果没有徐树铮的激进之举,不能说外蒙一定不会分离,毕竟日俄都不是好鸟,国内又军阀混战,但不何至于来得这么快。
徐树铮在民国绝对是被骂惨的人物,但在当下民族主义情绪发酵之际,徐树铮以其收复外蒙古的功绩而耀眼,在某些心目中的地位被无限抬高,并大肆宣扬。
总而言之,徐树铮是一个形象复杂而颇具争议的人物,世人对其是非功过的评说都是毁誉参半,但看起来誉之往往太过,毁之又经常失实,简述起来,或如学者王彦民所说,徐树铮"有爱国之心之行,亦有误国之处"。
满江红的诗句?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注1,凭栏处、潇潇注2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注3,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注4,八千里路云和月注5。莫等闲注6、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注7,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注8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勃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致不肯一泻直下,方见气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矣。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倘是庸手,有意耸听,必定搜索剑拔弩张之文辞,以引动浮光掠影之耳目——而乃于是却道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真个令人迥出意表,怎不为之拍案叫绝!此十四字,微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悲绪,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可为见证。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轻;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之必然反映,莫以现代之国家观念解释千年往事。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痛语,说与天下人体会。沉痛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寄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盖金人猖獗,荼毒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将军而言,“匈奴”实不难灭,踏破“贺兰”,黄龙直捣,并非夸饰自欺之大言也。“饥餐”、“渴饮”一联微嫌合掌;然不如此亦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千里万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即以文学家眼光论之,收拾全篇,神完气足,无复毫发遗憾,诵之令人神旺,令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人谗害,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复可望眼见他率领十万貔貅,与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此种词原不应以文字论长短,然即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致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