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有出“五服”的说法,那怎么计算“五服”呢?
五服,中国民间一般用来指家族关系,分为上下五服。上五服:即以自己为起点,往上到爷爷的爷爷,称谓为: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五服:以自己为起点,往下到孙子的孙子,称谓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上下各四代共有九辈人,也称作九族。
五服有上五服下五服之别,相处主要是下五服为主,来说明连续五辈子人的血缘亲疏关系,农村经常所说的五服之内的人家,谁家出现了大小事情,大到红白喜事,造房乔迁,天灾人祸,小至日常生活,家长里短,都会主动去想办法帮忙,主家不请,亲属人也会主动去。
五服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由于亲属关系超过五代,可不再为之服丧,也可以通婚。
五服一词最早见于3000年前战国时期的《尚书》,《尚书》最早名为《书》,又称《书经》,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这段话的大意是:君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甸服:其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区缴纳带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带壳的谷子,最远的一百里缴纳无壳的米。
西晋时定律法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它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按服丧重轻专门制定了五个等级的丧服,称为五服,并据此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原则。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本是代表五种远近亲疏身份的丧服,现已演变成最亲近的五辈人的通称——五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