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已暂停播苗,康美药业存货少计195亿?
这个事情还没完,康美药业这个事情搞得投资者都知道了,4月30日康美药业公告,告诉大家,通过自查,他们发现原来记错帐了,货币资金多记了299亿元,存货少记了195亿元。
然后就是三个字“财务暴雷”,股价应声跌停。我们如何看这件事情的?我觉得是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他的财技是如何玩的!第二个是这个雷爆完了吗?
1、康美的财技是如何玩的?
我们知道会计的基本公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一般的玩法是左右两边搞平衡,这次康美的套路比这个还不一样,他主要在资产端一项搞“互换”,我们知道资产项目下主要的会计科目是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这次康美的业绩更正是:把货币资金减少,然后把存货增加,一增一减,就完成了转换。
通过财报我们得知,2018年康美的货币资金比去年“错误”的数据下降了323亿元,也就是说把货币资金减少了323亿元,这么大一笔资产往哪里去增加呢?康美还是有办法的,存货+其他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这五项增加的数额恰好是323亿元。减少的货币资金主要是去了存货这个会计科目下。
这种玩法说实话,就是一般的没人关注的小企业也不敢这么玩的,硬生生把货币资金变成存货了,而且还是相当于一年销售额的金额。
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开了一个玩笑,299亿元的货币资金,如果是现金,也有300多吨,这个重量大家可以体会一下,一般小汽车的重量是1.5吨左右,也就是说299亿现金相当于200辆小汽车的重量,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量。再者就是299亿元的货币资金如果是银行存款,这个量级的存款,银行是不敢算错的,哪个银行会算错299亿元的资金?
你的财务审计报告明明写的是299亿元的货币资金,货币资金只有两种存在形式,现金和银行存款,还有其他方式吗?300吨重量的现金需要火车才能拉得动,你会看错了?忽略不计了?299亿元的银行存款,银行会算错这么大一笔账?还是现在太有钱了299个亿,就好比是299元一样,视金钱如空气啊!
2、康美的风险终结了吗?雷爆完了吗?
并没有,至少还有两个雷,第一个就是康美把这么多的货币资金生生的转换成了存货以及其他固定资产,这些资产会不会有问题,毕竟是通过会计手段“变”出来的,上一个观点已经讲到323亿这个数字,其中大半部分是存货,剩余的是应收账款,固定资产以及在建工程。
将来如果来一个资产减值,也够股民喝一壶的,康美往年的净利润也才20个亿左右,只要计提10%的坏账,或者减值10%的资产,康美一年的利润就没了,所以康美的雷爆完了吗?这个323亿,啥时候再爆一次?
第二个就是中介机构,这家公司的会计公司是“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根据这家公司对康美药业的财务审计报告,他服务的客户,你们该怎么对待?你懂的。该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的上市公司名单如下:
为什么有人坚持价值投资却依然会亏钱?
在很多眼里价值投资很难亏损,比如我们买四大行,格力电器,贵州茅台等,之前不管哪个位置购买也很难出现亏损的情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旧存在很多价值投资者出现的亏钱的情况,下面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下这类价值投资者亏损的情况。
价值投资者主要注重投资中两个部分,第一,该类个股市值较大,行业地位,每年营收稳步增长,类似我们个股中的一些蓝筹和白马的个股。第二,该类个股目前发展稳定,但公司的行业地位一般,后期的发展空间较大,或者说这类个股后期的成长性较好,典型例子就是我们一些科技类中蓝筹,或者我们术语中的“创蓝”性质的类个股。
价值投资思路错误目前市场上存在很多一部分投资者,他们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就是长期持股,自认为该股后期发展较好,或者死抗一些个股,甚至持股业绩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个股大趋势已经发生明显的改变,总认为该股的符合价值的投资的范围,这类投资者原本在定义价值投资存在的很大的变化。
给大家列举一个案例,传统的行业的中二线蓝筹中的钢铁,煤炭行等这类行业,大部分公司业绩较为稳定,甚至很多企业属于当地的知名企业,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来发现和估值指标来分析,这类个股净资产较高,PE和PB等较低。但价值投资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注重的是该公司的行业后后期和成长性 ,但这类个股并不符合这两点要求,公司行业地位逐步消息,业绩并未出现明显逐步递增的现象,并且处于传统型行业后期成长性较差,具体参考下图案例:
通过上图案例我们发现,该股长期趋势往下,如果按照价值投资思路长期持有,处于亏损的状态,但我们通过分析该股的各种估值指标仍旧较为优秀,具体看下图:
股价目前低于净资产,PE在5.7倍左右,注意原因还是出在对于价值投资理论存在偏差,注意原因还是公司净利润并未出现逐步增长的情况,维持一个相对水平的状态,后期预期自然较差,也很少有机构资金愿意去买入。
持股周期较短个股如果符合价值投资者原理,但个股的下跌所受因素较多,比如市场的大环境较差,经济周期环境,机构资金的故意打压等情况,很容易造成个股估值被低估的状态,短期个股的波动受到因素较多。
如果持股周期较短,个股没有回归到其合理的价值区间内部的话,我们选择卖出很容易造成亏损的状态,很多投资者会说该股我已经持股好几个月了,就是不启动。几个月的时间也符合长期持股的范围内,思想又存在很多偏差,通过目前A股情况来分析,熊市时间长达几年,价值持股周期在几年以上。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个案例:
我们就以一只价值投资标的来进行分析,贵州茅台在17年11月到18年11月中这长达1年时间个股股价并无发展很大的变化,甚至买入还会出现亏损的状态,主要原因在该时间段大盘的大环境较差,但该股业绩稳定增长,一年之后个股再次启动上涨,价值投资持股周期很重要,如果持股周期都无法在一年以上,很难说你搞价值投资,个股短期波动受因素较大,大家脑子中要有这个思路,买入之前想好自己的持股最大周期。
标的性选择的错误上面我们重点分析了价值投资中提到的两大类似,可能第一种选择较为简单,哪些行业地位稳定,其他公司很难撼动其地位的公司就行,比如白酒就买茅台,家电就买格力,食品饮料就买伊利等,其实软件上已经帮大家把这些个股收录了,在软件上有个超级品牌板块,每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全部归纳,只要持股周期较长,在其选择个股很难出错,具体参考下图:
但价值投资中还存在一种就是看中该股后期的成长性,成长性是否能够实现,这是很难去定义的,这类个股需要很好投资眼光,通过国家政策,行业周期,产业链发展周期等寻找,而且出错率特别高,这点是没办法解决的,比如大家对于特斯拉行业后期发展和后期的成长性很多投资者观点仍旧存在分歧,很多专家评论看好其后期成长性,但仍旧很多专家评论并不看好特斯拉的发展前景,主要受制于电池技术的无法突破,无法大规模的普及等,按照成长性来做价值投资的出现亏损的情况较多,主要还是标的上选择的错误。
个股的暴雷股市存在风险,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该公司一定符合价值投资,本身股票的投资就存在不确定性情况,毕竟上市公司公布的财报存在滞后性,是否具备真实性的谁也无法验证,在这一两年市场中就出现多只行业地位较好的白马股暴雷。
典型的案例就是康美药业和康得新,康美药业属于医药中的白马,各大机构持股看好其后期的发展。康得新属于高分子材料,光学膜行业龙头,仍旧是很多机构持股买入,看好行业的发展和成长。但目前由于财务造假已经跌入神坛,个股下跌幅度都在90%,具体参考下图案例:
总结:价值投资谁也无法保证一定能够赚钱,个股不确定因素较大,很多根本没有好好理解价值投资的原来,持股标的,持股周期,持股思路等都会造成价值投资出现亏损的情况,但价值投资的原理大家一定要懂。
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大家在价值投资时候亏损的原因。科创板发行市盈率这么高?
科创板发行市盈率这么高,开盘后还翻倍几倍的涨,这个盘谁来接?
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科创板上很多是新兴产业,行业的成长空间很大,天花板很高。所以市场选择高市盈率上市,高市盈率承接。从这点来看,还真不能用传统的市盈率来衡量。毕竟市盈率只是其中的一个衡量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否则上市公司,尤其还未盈利的上市公司,估值就没法给了。这跟纳斯达克上的新股上市,还是有雷同的。接下来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纳斯达克上的亚马逊,特斯拉,他们早期都是亏损巨大,但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特斯拉现在已经有近2万亿人民币的市值,但依然还是亏损的。可见,市场的逻辑已经不是单纯的市盈率了。市场份额,成长空间,行业护城河才是构筑高市值的重要条件。科创板注册制,其实也是这种逻辑。存在就是合理,我觉得不用太担心。
其次、科创板的门槛是50万,两年投资经验。相对来说,已经筛选了一些投资者,大体上专业投资者,专业投资机构占据大多数。而专业投资者自然会有发展的眼光看待市场,尤其是专业投资机构,他们很难赚到市场波动的钱了,深度介入一个公司之后,唯有专注上市公司的未来,才能赚到钱。从这点来说,他们的眼光自然要长远一些。
最后、科创板波动区间是正负20%,对于普通投资者,碰到天地板,很可能短期亏损40%。风险巨大,另外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是五花八门,难免可能会踩雷,所以我觉得单纯去科创板买股票,还是需要非常谨慎。至少对于我来说,我是没有勇气买股票的。如果真的看好市场,可以选择指数基金,或者科创板基金,风险相对要低一些。
总体看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科创板,还要用全新的定价体系来看待科创板。如果没有研究的能力,那我觉得在整体估值水平偏高的情况下,不太适合普通投资者深度介入。敬畏市场,敬畏投机。
谦秋说问答,开心有内涵。
炒股最痛苦的是什么?
首先感谢诚邀!
炒股最痛苦的不是提前抛掉大牛股,因为你在牛股启动时,起码也没亏大钱吧,就算踏错了方向,起码本金还没损失吧 楼主把早抛了几只大牛股说成是炒股最痛苦的事儿,说明没有进A股市场多少年。
炒股最痛苦的有二样,我说出来你们一定会觉得很这样的痛苦,比提前卖掉几只大牛股要痛苦百倍。这才叫闷心的痛,永远的伤。
一是,割肉割在了股市的历史大底部。2005年6月,A股瞬间跌破了998点,人们已经对股市不抱任何希望,因为政策也救过市了,各种利好也降临了,都不起作用,甚至还有人说A股要推倒重来,股指要跌到300点。
当时我有一个同事对股市近乎绝望,他在后面A股反弹到1200点时,就把几只股票给割肉割掉了,没想到这么一割肉,永远也拾不回来了,要知道当时他还亏了40%呢!在熊市底部坚持不住割肉跑路,这才是最痛苦的事情,后面再大的牛市与你没半毛关系了。
二是,眼看到这是A股的历史大底,但资金都套住了,或者没有胆子,也没有钱抄底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A股盘出了底部区域,展开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但是我们却无能为力。在A股出现历史上的底部时,你手里没有钱抄底了,这才是炒股最痛苦的事情。因为A股的底部一辈子也难得碰到几次的。
笔者03年入市,至今已有十多年了。通过十多年的股市闯荡,练就了高超的看盘功夫,稳健的实战技能,干净利落的操盘手法,特此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平台:(老谢说财)微信:1852821410,每天讲解选牛股思路,在每天早上都会有很多粉丝朋友感谢本人分享的选股法,看懂后选出不少牛股,也是抓住了不菲的收益。
笔者每天坚持讲解,继续讲解来反馈粉丝朋友对我的支持,目前已经有很多粉丝都已经学会,近期都抓住了不少短线牛股。如果你也是操作短线的新股民,希望你发3分钟看完,之前选的牛股很多,就比如:
弘业股份,是在股价回踩的时候选出,当时股价下跌,底部出现反转十字星,主力进场,是绝佳的布局机会,果断选出来讲解,果然之后股价连续上涨,截止目前股价大涨70多个点,很多看了笔者直播讲解的粉丝朋友都是抓到这波收益,这也是长期看明辰直播的粉丝朋友所能把握的利润!
上海三毛,非常能体现笔者的选股思路,前期该股底部震荡吸筹,5号股价出现短线超跌反弹现象,资金大幅流入,买点出现,根据我所讲选股法,及时选出讲解,轻松收获60%以上的涨幅,恭喜当时看到笔者选股思路文章的股友及时把握住了该股这波行情。
笔者对选出底部启动的爆发股非常擅长,此类短线股,赚钱速度快,拉升力度大,今天在笔者也是同样选出了一只有望从底部爆发的短线股,看下图:
看上图,此股经过前期断崖式下跌后,出现了吸筹洗盘,如今股价突破上方压力,上行空间打开,能不能超过前期高点,我们试目以待。至于该股后期走势,也会在选股文章持续跟踪讲解。
笔者在定期跟踪研究很久的几只类似弘业股份、上海三毛的股..票已经选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查...看 最后,如果手中有个..股..被套,不知道如何解..套,买..卖点把..握不好的朋友,都可以与笔者(微信:1852821410)取得..联...系,笔者看到后,必当鼎力..相助!
2020年股市会有牛市吗?
“这阳光,究竟是落日余晖还是黎明曙光?我们将赔得一干二净,从此退场,还是熬过眼前,收割梦想?”每个股票投资人,都要在煎熬中反反复复地问。我的回答:2020,牛市启动,会走很久。
启动牛市,要靠政策面、基本面和资金面三方面配合。
一
首先说政策面。
任何国家、哪一届政府,不希望股市不断上涨?上市公司可以较高P/E倍数融资,股民可以兴高采烈赚钱,国家可以增加税收。
什么情况下政策会打压股市?“牛”变成了“疯牛”。奶再多,疯了,只好摁住宰掉。
怎样判断“牛”疯没疯呢?很多股民会说:“涨得太快了,K线组合陡峭向上。”这是现象。我们做个思想实验,如果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与K线同样陡峭,或者预期长得比K线更陡峭,P/E始终没超过20倍,PB始终没超过2倍,那么,尽管K线很陡峭,政府会认为“牛”疯了吗?不会。政府认为“牛”疯了,暗含的意思是,股价涨得太快,上市公司业绩无法支撑股价,一旦股市跌下来,杀伤力太大。
所以,我们明白了,只有在股市疯长,上市公司业绩远远跟不上股价上涨时,政策面才会打压股市,泼泼冷水,让大家清醒、清醒。
二
再说说资金面与基本面的关系,美国的例子。
很多投资人,包括不少机构,在分析股市涨跌时,必须要提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宽松、放水,对股市就是利好,货币政策收紧,就是利空。背后的逻辑是,股市需要资金才能打上去,没钱,或者钱少了,就要跌下来。这个逻辑“倒因为果”了。应该是,股市有投资价值,赚得到钱,资金才进来,没有投资价值,赚不到钱,有再多资金也不会进来。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美国二十年代道琼斯指数、通货膨胀与GDP增长。
从上图可以看出,道琼斯指数从1923-1924年90点左右开始上涨,一直涨到1929年10月最高381点,涨了4倍多。
有人会好奇美国20年代的物价指数。在大多数人想来,股市大涨之前,一定是货币当局执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开闸放水了——直到现在,在讨论中国2014-2015年那一轮上涨的时候,很多人坚持认为是国家放松货币政策造成的,后来收紧货币,股市就跌了下去。那两年中国是放了水,但在20年代的美国,货币政策并没有放水。美国20年代几乎没有通货膨胀。我们从下图CPI增速可以看出,从1923年至1929年,股票上涨阶段,CPI指数在0%上下波动。
美国1923—1929年GDP平均增长率5.31%。
2、美国1950-1990年代道琼斯指数、通货膨胀与GDP增长。
从美国股市百年历史长周期来看,1970-1980年的股市是震荡市,1972年道琼斯指数最高点是以后10多年的历史最高点。时间放宽一些,从图中还可以看出,道指从1966年至1984年都处于震荡阶段,是美国股市100多年来震荡阶段最长的时期。
从1969年12月至1982年12月,美国经历了长达13年的“滞涨”。在此期间,年平均GDP增速为2.57%,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7.60%,财政、货币政策总体是在大放水。
再前后看看。
1950-1960年代。从1955年至196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以平均每年4.2%的速度增长,其中5年增长率超过6%,最长持续增长期达106月,即将近9年的持续增长——这一纪录直到90年代出现“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同期通货膨胀率平均保持在1.77%。道指沿着30度角向上爬行。
1980-1990年代。滞涨结束后的1983-1999年,1983年GDP增速4.6%,一直到里根任期结束,GDP增速都维持在3.5%以上。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13.52%。1979-1981年,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勇敢又坚韧地将美元利率提高到20%,遏制了持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下降至1986年的1.9%。道指向上爬行的角度大约为45度。
从美国以上历史时期GDP增长、通货膨胀与股票走势,容易看出,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即便货币政策没有宽松(通货膨胀率低),股市依旧增长;而在经济增速缓慢时期,即便货币政策宽松,股市仅仅是在震荡,不是震荡上升。
三
资金面与基本面的关系:中国的例子。
中国股市与美国不同,美国是长期稳定走势,中国是脉冲式走势——“牛短熊长”,大部分时间做箱体震荡。分析中国股市资金面与基本面的关系,我们就分析2005-2007年牛市和2014-2015年牛市。
1、2005-2007年牛市
股市从05年最低998点一路升至07年6124点,然后08年大跌回到3000点左右,以后基本在2000-3000点箱体盘整,直到2014-2015年的又一轮大幅上涨。
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05-07年凭什么上涨到6124点?二是中国股市为什么总是“牛短熊长”?
关于第一个问题,相对集中的意见是:
1)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国家股、法人股)通过向流通股支付对价获得流通权。
2)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200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2%、二季度11.3%、三季度10.7%、全年10.4%。2006年全年11.6%,2007年全年11.9%。
3)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大量“热钱”进入中国,QFII也持有不少国内有价证券,货币供应量大幅上升。
4)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传统体制下,生产资料以政府划拨形式流通,国有企业相当多土地、矿山等资源,原本没有价格,或价格很低。2006、07年开始生产要素市场化,价格由市场决定,不但赋予生产要素流动性,同时也使其成为具有盈利能力的金融资产、具有财富效应的投资品。对股票市场而言,增大了市场的体量。
5)当时货币政策并非宽松。
从上两张表可以看出,2004-2007年货币政策总体稳健偏紧,不断升息升准。所以,这一轮牛市并非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
1-4因素叠加,造成04-07年大牛市。尤其是第1、4两个因素,相当于给了股票市场一笔额外的非经常损益。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04年年初开始,全部A股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突然陡峭上升,这主要是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为获得流通权,向上市公司支付了一笔价值不菲的对价,不仅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还承诺了比往常高的利润,上市公司ROE从2003年的10%左右,2004年陡然升至20%左右,激发了全社会股票投资热情,在其他叠加因素影响下,一路走高至2007年6124点(客观而言,本来也不应该走到这么高,散户行情,股市涨跌非理性的成分相当高)。而股权分置改革、生产要素市场化这样的制度红利是一次性的,后面的年份,随着净资产收益率逐步下降、回归,股市又回到2000-3000点做箱体震荡。
第二个问题,“牛短熊长”也容易说清楚了。如果净资产收益率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水平,并且没有向上突破的想象空间,上市公司就只值箱体震荡这个价。
根据1995到2010年A股前100名上市公司统计,即便在这15年里,我国经历了97亚洲金融危机、99网络泡沫、04年宏观调控、08年欧美债务危机,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大约在13%左右,也就是说,中国A股上市公司给股东创造的回报,年平均约13%。
13%这个数字看起来不错。但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净资产,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按净资产价格,即市净率(PB)为1时买入股票,才会有这样的回报。根据市场经验,PB2倍是估值中枢,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按净资产2倍左右价格买入股票,那么,回报率平均在6.5%左右。
股市投资,每年回报6.5%远远满足不了中国投资者的期望,所以,很多股票投资人在股市2倍左右PB的时候不愿意参与。只有市场出现牛市预期,股价存在大幅上涨可能性的时候,才会回到股票市场来。
概括起来说,当中国股市平均ROE13%左右,PB2倍左右时,年回报率在6.5%左右,投资人对这样的收益水平不感兴趣,此时股市表现为箱体震荡的熊市;只有出现大盘上涨预期,大量投资人才会回来买股票,股市才形成牛市。所以,中国股市“牛短熊长”。
2、2014-2015年牛市
2014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主要包括十大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3)航空航天装备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7)电力装备
8)农机装备
9)新材料
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股市一扫沉闷之气,沪综指从2013年6月最低点1849.65,一路涨至2015年6月5178.19。这一轮上涨是从创业板开始的,刚开始,不大敢相信创业板,这些小市值的股票,要不了多少资金就能炒得飞上天。创业板涨了一阵子,沪综指开始跟着涨起来。
一时间,各种高科技概念层出不穷,上市公司收并购高科技项目让人眼花缭乱,盈利预测则让人目瞪口呆。只要沾到点高科技,股票立刻连板,5块钱的票,不涨到60都不好意思,突破百元才能获得稀稀拉拉的掌声,要破300,才满足大家的想象力。
然而,不幸在最high时来临。这一轮是“假升级”,没有实实在在的产业基础,光是嘴巴叫得响。典型如徐翔,控制一个上市公司壳,一会石墨烯、一会无人机、一会生物科技,其实都是些没有盈利模式的“概念”,炒完之后,一地鸡毛。政策开始管得严起来,市场以迅速下跌作为回应。这一轮,来得快、去得也急。
这一轮牛市,初衷是对产业升级的预期,是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迅速提升的预期;死于产业“假升级”,光有概念,没有实际利润增长。
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
这一轮“快牛”,确实碰巧叠加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分析美国、中国股市上涨和震荡的原因,不难看出,股市上涨与资金面宽松与否并没有直接关系,股票并非货币现象。股市上涨与GDP增长有直接关系,这意味着只有产业升级、上市公司利润提升,股市才会上涨。
四
为什么2020年是中国牛市的开端而且会走得很长?
对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里根总统的供给侧改革,就能够更好理解中国当前所处的阶段。
1、里根经济学
1981年,里根上台,向国会提出“经济复兴计划”,开头就声明他要以供给学派理论做依据:
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2)大规模减税,三年内减少个人所得税3004亿美元;企业实行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
3)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推行金融自由化;
4)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该计划反映了里根经济学的基本设想:通过减税和紧缩政府开支,实现预算平衡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放松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和限制,通过刺激供给、自由竞争,使美国经济实现自动复兴和发展。
里根时期:
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在改造中焕发新的生机,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业人口加速向服务部门转移。1980-1984年整个工业年增长率2.9%,而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4%。高新技术行业主要包括电子工业、生物技术工业、自动化生产体系和核能工业等。
供给侧改革催生了上世纪90年代“新经济”崛起,计算机和英特网的诞生最初与军方有关,国防工业在集成电路、飞机、新材料等行业也拥有先进的技术。里根时期金融自由化推动新兴产业融资,为军队技术转为民用奠定了基础。1979年风险投资额仅为25亿美元,1997年达到6000亿美元,18年间增长了240倍。资金主要投向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高技术产业,微软、英特尔、苹果、雅虎等一大批新兴产业都得益于风险投资。
1993年9月,克林顿上台后迅速拟定“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方案,2000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已占GDP10%以上,一批伟大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公司诞生并崛起。
得益于经济良好发展,美股逐渐上涨,在1984年略作调整后,走出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里根执政期间,标准普尔指数从105点涨到353点。1987年10月,股市再次调整,然后走出13年的大牛市,纳斯达克指数从1987年10月的291点涨到2000年3月的5048点,涨了16倍多。1981-2000年,被称为股市的“黄金二十年”。
2、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9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
1)实施更大规模减税;
2)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
3)削减、优化政府开支;
4)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5)稳定和扩大就业;
6)简化企业各类审批手续,以利于投资;
7)以公正监管促进各类企业公平竞争;
8)降低涉企收费,如电费、过路过桥费、各类中介服务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9)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10)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加快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持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
11)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对照里根经济学,基本思路一致:都强调通过改革“供给侧”,促进产业升级,以此推动经济新一轮增长,这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股市将随着经济增长逐步上升,同样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不确定因素也有:2020年是新老交替的一年,新产业能否迅速发展起来,存在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利润一定时期内整体下滑,股市同样会出现调整和反复。但这一点并不影响对长期趋势的判断。
孙子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老人家有诗为证: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市场曰:把机会留给看得明白的人。
==========
感谢阅读,我是 刘无咎
觉得不错,就点赞关注我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