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新闻写作的基本功

诗佳网

张荣文

新闻报道中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四种写作手法中,叙述承担着记述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过程、结果和原因的基本功能,是最基本、最常用、最普遍的写作手法。因此,著名报人梁衡将新闻称之为是“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不言而喻,掌握好叙述的基本功,对于新闻写作尤其重要。

1、 叙述的结构和脉络

叙述的方式多种多样,概述、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可一条线贯穿始终,也可多条线交叉叙述。

单就叙述的结构上来讲,可分为:

倒金字塔结构:暂时置其他事实而不顾,将同一个事件中最重要、最有意义、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事实突出出来。或者叙事不是“从头说起”,而是从事情的结果说起。这是记者常用的叙事手法,常见于一些紧迫、重大的新闻事件的报道,特别是凶杀、刑事、抢险、急救案例的报道:

例如:在环城公路上,一名交警设法从车中救出那位失去知觉的妇女,一个路人把啼哭的婴儿抱过去。交警伸手到妇女的手腕探索脉搏,喷出的血溅污了他的制服。

他终于摸到了脉搏,跳得快而微弱。死亡的过程已开始扰乱她的代谢机能。她深陷于休克之中……(选自著名通讯《世界最佳急诊室》)

然而,这种倒金字塔结构,不适用于只有保存全部事实才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新闻。

反转倒金字塔结构(也称之为积累兴趣结构):这种叙事结构的特点是,一段比一段更具体、更深入,事情的结果直到最后一段才揭示出来,让读者“恍然大悟”。这种叙事手法是“逼着”读者把全篇看完,才能得知事情的结局。

延缓兴趣结构:从表面上看,与积累兴趣结构差不多,或者说相类似。不同的是,延缓兴趣结构多用于概述式或者归纳式新闻叙事,而积累兴趣结构多用于事实性新闻叙事。

时间顺序结构(又称之为编年史结构):叙事全部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展开,事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清晰的描述,最终将一个生动的、完整的过程展示给读者。

并列式结构:在多个新闻事实同样重要的情况下,需要把这几个事实一一叙述清楚,并列起来形成全部事实。

并列式结构更多地运用在包含数字较多的新闻报道中,或者是一些性质相反、内容相近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提要式结构:这是一种将倒金字塔结构与并列式结构结合起来的叙事形式。一般适用于综述性新闻稿件中。其特点是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无论是哪种叙述形式,都要要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跌宕起伏,能够将最主要的东西印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一般来讲,叙述的脉络要遵循这样一个逻辑程序:

事件——人物——情绪。人随事出、情随人出。梁衡认为:事为干,人为枝、情为叶,这个关系要摆正,平中见美,平中见奇,常中见险,陈中见新,朴中见色,才能体现高超的叙述能力。

记者的感情在叙述时要掌握到“饭不熟不揭锅”的恰好分寸;理,则是新闻背后更深一层的东西,是之所以构成新闻的合理依据,这样有理有据、情景交融稿子就令人刮目相看。所以说,在新闻报道的合理叙述中,记者能写出更深刻一点的理性新闻,这才是很高的境界。

对此,梁衡曾将叙述概括为三句话:有景的叙述更可信;带情的叙述才动人;含理的叙述更深刻。也就是说,叙述要有景、有情、有理,要声情并茂,入情入理,不能平铺直叙,清汤寡味,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

二、叙述的语境

先看一段文字叙述:

“北方的春天,花还没有开,青草刚刚畏缩地露出地面,低低地铺了一层,因为它怕还会有雪花,树木是光秃秃的,而人们在街上走路时也是匆匆忙忙,只有在中午才放慢脚步,把身上的皮袄敞开来迎接春风。

这儿的春天就是如此。”

北方人或者说是具有在北方工作生活经历的人,读了这段文字,都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映现出冬春交接、北风瑟瑟、乍暖还寒,春意降临却又躲躲藏藏的景象。

这段文字叙述真切平实、简洁精准、自然流畅,给北方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景物、环境是新闻事件的空间坐标,是对新闻事件的范围、条件、氛围的空间界定。因此,叙述讲究平实结实、真切真情、字字见实,多采用镜头式叙述,以景抒情,以情寄景,烘托气氛,让笔下的景物具有现场感、形象感和画面感,让叙述更可信、可亲、可感、可知。

然而,在一些稿件中,行文不扎实、不平实,充斥冗言赘词的毛病依然普遍。

比如,2020年3月30日人民日报第8版,有篇题为《跨区机耕,赶抢工时》报道春耕的稿件:

“在石嘴市惠农区庙台乡的机耕现场,发动机轰鸣,一片忙碌景象”。

“一片忙碌景象”到底是啥景象?读者只能“猜谜”。而且这类叙述比比皆是,例如,“施工进入最紧张节段”……“最紧张”,到底是什么状态?紧张到什么程度?

所谓具体,是读者看了你的文字,脑海里就能浮现出清晰画面,知道你在说啥。我们都很熟悉海明威关于写作的“冰山说”,写作时见著笔端的只要有八分之一就行了。但很多人似乎忽略了,海明威在强调省略前,还作了这样的交代,“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还比如:“潍柴集团尽早复工复产的步履坚定”,“步履坚定”这样的大词,或许更适合宏大叙事的大通讯。不具体,文字就显得不结实,报道就会发虚;好用大词、形容词,身子小衣服大,文章就会发虚。

3月30日人民日报第版有篇广东复工的消息,报道是这样开头的:

“三月的岭南,满目繁花似锦,生产建设热火朝天”。

“生产建设热火朝天”。这样的叙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者不得要领,是记者在虚张声势。

形容词不是不能用,而是尽量要少用,用形容词时心里一定要明白它的意义。一言不实,百事皆虚。那么,怎么解决报道中这类文字不扎实、不平实的问题呢?

有一个办法,就是尽量用口语化、群众化语言来写。

什么是好的语言?好的语言是与读者契合和响应。口语就像一个朋友和读者说话,给读者感觉像聊天,最富有交流感。

4月1日14版《林区巡护勤虎豹日渐多》,文风朴实、叙事生动。比如:

赵岩说,现在天气已回暖,是山里比较舒服的时节。等到了夏天,林子里又热又闷,虫子还多。碰上蜱虫咬进肉里,就得用烟头把它一点点烫出来,“不小心烫到自己肉上,滋滋地疼在心里。”

读这样的语言,真有口齿留香之感。

口语化写作的对立面,自然是书面语,而书面语也是我们天天打交道的,因此往往一不留神就会被带进沟里。

例如,“周文杰说随着这几年野生东北虎豹种群稳定,其活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保护区不少地方都有了虎豹的身影”。

这个“其活动范围”就是一种书面语,口语里通常不会是这么说的。这让人想起马跃峰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老郭脱贫记》,报道朴实生动,口语特色鲜明。但有位领导给报道挑了一处小毛病。文中道,“封丘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6户,5.8万人。该县对因病、因残等7种致贫原因分门别类”,这个“该县”显然是书面语。虽只一字欠妥,终是白璧有瑕。马跃峰对这位“一字之师”的批评心服口服,后来曾屡屡提及。

4月3日人民日报第14版《修路四千里,劈山为脱贫》一稿中:

“路一通,新房、水柜拔地起,千山万弄换新颜,山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大化瑶族自治县县长蓝胜说。

“拔地起……换新颜”,或许这位县长当领导当久了,打官腔习以为常,真的会这么说的,但这样的说法与日常口语表达习惯显然不大吻合,因此我们写进报道时,还应该把它改得更平实一些。注意解决好口语化写作里的书面语问题,还只是在规避“硬伤”,口语化写作要注意的是去粗糙和漫不经心,同样要练句练意,力求质地精美。特别是要善于学习群众中的活的语言,增强表现力。

2020年4月2日人民日报12版《挂起锄头唱大戏,农家院里办剧场》一稿:

“我们穿好戏服,摆好手势,台词都卡在嗓子眼等着往外蹦了,可从外地请来拉坠湖的师傅临时爽约,没有配乐没法演。”张顺利回忆。

“卡在嗓子眼等着往外蹦”,如果不是和群众面对面,定是听不到这样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的。

4月1日人民日报第13版《进城贫困户,上门能致富》一稿:

“84岁的婆婆李小乖‘站惯的山坡不嫌陡’,不愿意下山,还反而劝解粉珍夫妇要考虑长远:‘你俩现在能打工赚钱,老了咋办?咱们山里有地,老了有底。’”

“站惯的山坡不嫌陡”,这样接地气的话,肯定是来自记者的日常观察和积累。

口语的生命力真的无远弗届。

不久前,人民日报李宝善社长提出:“要多推敲、多揣摩,用鲜活的语言吸引读者,用真情实感打动人、感染人。”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新闻叙述需要我们平时在这方面多想一想,多下一番苦功。

三、叙述的节奏

节奏原本是音乐中意指声音强弱、快慢、松紧的一个术语,它包含节拍、速度和力度等构成要素,此所谓,单丝难成线,单音不成曲。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和心理,从而引发情绪反应,带来美感体验。实际上,节奏不只属于音乐,它还存在于一切具有时间性的运动形式之中。

当今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新闻叙述在进一步提速,数字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偏爱快节奏、多样化的信息。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体现了新闻的动感追求,也就是在时间维度延展的运动感。总体而言,新闻叙述要以快节奏为主,迅速理清实施的来龙去脉,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减速,形成富有章法的节奏变化,使受众短时间内掌握最新动态。受众阅读新闻时产生的节奏感,实际上是由于文本改变叙事方式而导致的。

先说新闻叙述的时间压缩。美学大家朱光潜曾精辟地说道:“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自然现象彼此不能相同,亦不能全异。全同全异不能有节奏,节奏生于同异相承续,相错综,相呼应。寒暑昼夜的来往,新陈的代谢,雌雄的匹偶,风波的起伏,山川的交错,数量的乘除消长,以致于玄理方面反正的对称,历史方面兴亡隆替的循环都有一个节奏的道理在里面。”读者大多喜欢看叙事节奏较快的影视剧,故事中环环相扣的悬念,跌宕起伏的情节,紧张刺激的场面,往往能够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其实,任何事物的变化过程都有其规律或特征,节奏律动广泛潜藏于自然界和精神文化产品之中。新闻源于现实,节奏的旋律也应内在地蕴含其中,这样才会让人产生新鲜、惊奇的感觉。

凡是运动的事物,都有一定的速度和节奏。新闻叙事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展开的动态过程,它将客观现实纳入叙述时间、空间和价值框架来呈现。文本中的人物行动、事件发展及叙事过程都是一种运动,记者笔下的叙述必然有速度和节奏的变化,也就是进行加速或减速的处理,这就会形成叙事节奏,并隐含某种价值追求。

如:2006年1月21日上午10点50分,在马鹿箐隧道平导施工的职工,按照钻孔、探水、监测、开挖、排险的施工程序进行隧道围岩观测,确定无异常情况后,扒渣机司机潘大良、四队副队长付建平和调度张西成等8名职工,在隧道3000多米的深处准备进行出砟作业。

然而,就在他们即将接近掌子面时,突然,隧道拱顶出现石块掉落现象,“不好,快撤!”

潘大良话音刚落,一股强对流气体从隧道拱顶呼啸而下,伴随着沉闷的轰鸣声和刺耳的尖啸声,一阵强烈的“龙卷风”间杂着纸屑、沙石等物,向潘大良等人扑来,求生的欲望使他们下意识地紧紧抓住梭矿车,付建平立即启动车辆朝洞外飞驰,30多吨重的梭矿车在突水的剧烈撞击下,竟轻若无物地摇摆晃动着,随波逐流地“飘”出了隧道,眼看着就要被巨浪卷下山崖,不知谁喊了一声:“跳!”几乎在同一瞬间,8个人一起跳下梭矿车,紧接着“轰”的一声巨响,重达30多吨的梭矿车被巨浪推下了悬崖峭壁……

上面这段文字,是笔者撰写的长篇通讯《马鹿箐传奇》中,记述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第一次发生特大涌水时的景象。

涌水发生突然猛烈,叙述节奏自然急促,反之则词不达意。新闻加快节奏的方式,实质是对叙事时间的调控。新闻的叙述时间不能像现实时间一样匀速地单向流动,记者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新闻的要素和故事情节叙述完整,就必须采用“说时迟,那时快”的概述以及省略、跳跃等方式,以调控叙述时间。

叙事文本运用概述,可以压缩时间实现加速。概述用简短的文字将比较长的时间一笔带过,有的叙事文中会明确交代时间的跨越,如《三国演义》第一回开篇用极其俭省的文字概述一段长长的历史:“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亡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这里对“战国”至“三国”历史时空进行了粗线条描述,罗贯中用“快刀斩乱麻”的方法将时空和事件进行压缩,使文本在很短的叙事段落里,容纳不同时间里的人物和事件,将纷繁的史事简化为历史演进的逻辑,概括性极强。

概述的目的,是将无关紧要、不值得写的东西舍弃掉,避免冗长、缓慢、无聊。特别是时间跨度长、事件头绪多、场面纷繁、人物众多的新闻或者历史。

其次,谈谈叙述之中对语流的掌控。叙事速度的有效调解方式,还包括对欢欣的、跳跃的叙事语流容易形成明快的节奏。

例如:三月,阴雨霏霏,2号墩开始斜井挖孔桩施工,12座长34.8米、直径1.8米的斜井挖孔工程量相当于12座小隧道,机械上不去,全靠人工掘进,8万块红砖、600多吨水泥、沙石、钢筋硬是肩扛手提到了现场;斜井空间狭小,人站在里面,腰直不起来,弯不下去,加之桩基渗水,人泡在水里,闷热难当,比关水牢还难受;灌桩时,由于混凝土输送泵堵塞,副队长王克战主动请战疏通管道,当堵塞消除红,里面的水泥倾斜下来,王克战立即成了“水泥人”,抹掉脸上的水泥,他又开始了新的冲锋。

炎炎七月,钢拱架焊接迎来了决战的时刻,20多台焊机在70多米高的空中摆开战场、56名二级以上焊工轮番上阵;炎炎烈日下,一摸钢管就要烫去一层皮,工人们戴着电焊头盔,穿着防护服,手上是厚厚的棉手套,冒着近60摄氏度的高温作业,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龙岩百年不遇的高温就这样伴着飞溅的钢花逝去了。13吨多的特种焊条,无数的汗水换来了10万个一级焊缝。

这是,笔者撰写的通讯《鏖战吊钟岩》(赣龙铁路吊钟岩特大桥为全国第一座转体铁路桥)中的一段,句式短促,语流加快,充分展示“鏖战”气氛。

新闻文本中的快节奏叙事,不能为了加速,就像“流水账”似的简单记几笔,而是像珍珠链那样,将精彩的时间、情节片段串联起来,将人物和事件的特征锁定,使之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其三,再说叙述时间的延缓。新闻不能全部都是快节奏叙事。从头至尾的快节奏,会让读者感觉眼累、心累,也会让人感到乏味。就像一场篮球赛,如果一味地求快,不仅体力难支,而且会被对手所适应。

因此,有的情况需要适当减速,特别是在的通讯、新闻特写、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等体裁中。一般而言,对新闻价值高的核心事实采取慢节奏的详细叙述,而对辅助事实则用概略叙述或者省略。辅助事实通常是新闻中比较琐碎的内容,或者说背景材料、背景事件。快节奏叙事通常适用于转换叙事焦点、推动故事进程、交代新闻事件结局等方面,慢节奏叙事则主要用来呈现人物言行、刻画人物精神风貌、聚焦事件内核、烘托矛盾冲突和凸显细节亮点。

如:我们在追寻历史的遗迹中发现,一部中华民族的辉煌史,就是一部治水史。

共工这个四千多年前的治水英雄,率领氏族拉开了我们的祖先与水抗争的序幕。

大禹,在共工及其父鲧的治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终于找到了“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的治水方法,开拓了中华民族治水的新纪元。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治水即治国”!

历朝历代,人们以各种形式企求世世代代都有大禹这样的治水英雄。如今,中铁十一局集团这些平凡的职工,在祖国的万水千山之间续写着“治水精神”。

他们是新时代的“大禹”!

年仅22岁的电工刘连伟,原定于2008年五一结婚的,在离婚期还有19天的时候,他在4月11日那场特大突水中倒下了。

刘连伟是那种现下稀有的 “只知埋头干活,不知抬头看路”的老实孩子,干啥事都是那么认认真真,项目部从领导到职工们都把他看成是一个可爱的小弟弟。

当大家招呼着撤离隧道时,他还想着去关掉控制柜的电源,担心一旦发生透水,将会使整个隧道带电,那会给工友们带来触电的危险。就是那么几分钟时间的耽搁,排山倒海、天崩地裂的突水将他卷出了几公里远。临走时没给新娘子留下一句话!

找到他时,他的身体弓屈着,手臂向前伸着,像在拉着一根长长的纤绳!

……

刘连伟的父亲名叫刘青仁,原是一名铁道兵战士,现已内退回安徽界首市王集镇朱庄村老家休息。正当他兴高采烈地为儿子张罗婚事时,电话里传来噩耗:“你儿子遇难,速来恩施工地处理后事”!他没敢把这个惊天霹雷告诉老伴,怕她承受不住老年丧子的沉重打击。

老刘有两个儿子,前些年大儿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二儿子成为老两口的终生寄托。不睁眼的老天爷在他老之将至时,竟残酷地让这名为中国铁路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老战士,还要献上他唯一的儿子!

那天,他擦了擦眼泪,只对老伴说想儿子了,要到工地看看孩子,老伴催促他说:“你早就该去看看孩子,马上就要举行婚礼了,怎么还不知道回家?”

老刘辗转了4天4夜才赶到地图上也难以找到的马鹿箐,4天4夜老刘一直没有合眼,也没有眼泪,吃不下、睡不着。

来到工地,这个饱经风霜的老铁道兵战士,用松枝一样的大手,抚摸着儿子的骨灰盒,压低了声音说了声:“连伟,咱们回家了!”

这是老刘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是长篇通讯《马鹿箐传奇》中“英雄牺牲岂止在战场”的一段。

这种局部或细部的叙述单元,通过人物的动作细节还原了当时的情景,有力地表现了那些纯朴职工的高尚情怀和牺牲精神。

语言疏密有致,句式长短相间,音调抑扬顿挫,这些策略都能调整叙事速度的变化。新闻文本中灵活多样的语言句式,音节文字、语段排列、语法结构等符合规律的交错变化,会使文本内容呈现出跌宕起伏的运动状态。从语言材料运动轨迹与情节进程的关系来看,回旋的、舒缓的叙事语流,给人感觉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舒张。

如新闻特写《河北援鄂医疗队护士穆福春和女友——一场跨越千里的视频告白》(《人民日报》2020年2月16日),其语言运用就展示出一定的节奏性:

“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我要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这头是青丝,桥的那头是白发。”穆福春为心爱的人唱起这首歌,李宛蓉穿着护士服,同事为她献上鲜红的玫瑰。一对年轻人伸出手臂,在视频里比“心”相依,互相鼓励。

李宛蓉感动地泪流满面:“我们的婚期推迟不算什么,今天白色的防护服就是最美的见证!”10分钟后各自投入工作。“希望战‘疫’早日胜利,你平安归来!”李宛蓉说。

记者笔下一场简朴的告白仪式,时间虽短,但通过文中的“特写”镜头延缓、拉伸。报道对象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在甜蜜的语言、温柔的旋律与缠绵的节奏中,受众能感受到男女主人公相依相恋的真情及顾全大局的美好品质。

最后,说说新闻价值调控叙事节奏。不同的叙事节奏安排,取决于记者对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判断。叙事节奏何时快、何时慢,在很大程度上与事实属性和新闻主题呈现有关。从根本上说,变化叙事节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内容。记者在筛选信息、加工素材、编排结构等方面,叙事语流的速度变化都要符合事实逻辑和新闻规律,这样才能以张弛交错的叙事节奏引发受众兴趣。

以突发性新闻采写为例,在突发事件发生当天,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接近新闻核心事实,以最快的节奏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涉及人群与范围,以及事态发展、社会反应和各方的说法等。也就是说,动态新闻发布就像是与时间赛跑,它必须是快节奏的。在持续跟进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叙事节奏并非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浮光掠影的片段信息不能满足受众需求,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深度透视、全景式扫描与综合性分析,或者披露鲜为人知的独家内容,就需要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适当去向平缓。慢速叙述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内容。

对于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为了让受众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认知,记者应该以事实蕴含的新闻价值为核心,对文本的叙事过程合理进行调节。新闻报道中核心事实与辅助事实的有机组合,使得文本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叙事节奏张弛有道。记者掌握叙事时间间隔的属性,合理地选择和组织素材,以动静结合、快慢相间的叙事节奏,增强核心事实的表达力度,使新闻事件有序展开。

文本叙述节奏的快慢,与新闻的表现力直接相关。新闻文本如果合理运用叙事节奏,掌握好叙事速度,就能使文章简约紧凑,形成不同节奏交替运动的层次变化。这不仅是为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更是新闻价值的本质属性使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