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国考”打破了“35岁上限”。
9月26日,四川省眉山市发布了2025年下半年眉山市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岗位和条件要求一览表,明确本科学历人员出生日期放宽至1986年10月13日及以后,研究生学历则放宽至1981年10月13日及以后出生。
这意味着,本科毕业且年龄在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毕业且年龄在43周岁及以下,均可报考前述事业单位的招聘岗位。
除四川外,浙江、新疆、山东、贵州等地也在近期发出明确信号,放宽部分岗位考编年龄限制,推动建立更加包容、开放的就业机制。
根据安排,10月25日将迎来多省份事业单位联考笔试。同时,依照往年惯例,从11月至明年3月,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地省考也将陆续启动。
这一政策变化,为部分大龄求职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择业空间,有助于优化公共部门人才结构。然而,报考门槛的放宽也意味着竞争将更趋多元,对备考人员和应聘单位,都提出了新要求。
多地放宽年龄限制
今年1月,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要求,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调整机关公招年龄上限,支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鼓励企业放宽用工年龄限制。
进入下半年,四川多地已在具体招聘中落实该政策导向。
除眉山市以外,9月26日,遂宁市也在《关于遂宁市事业单位2025年下半年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的公告》中明确表示,本科毕业生年龄上限放宽至1986年10月13日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则为1981年10月13日以后出生。此外,退役军人可在规定的年龄基础上再放宽2周岁。
南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在公开报道中回复,在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中,已有招聘单位将年龄放宽至38周岁。
近日,有网友通过“问政四川”提问:随着延迟退休,四川绵阳等地今年下半年的事业单位、公务员招聘年龄会有变化吗?会提高到38岁吗?
对此,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回复:按照全省统一安排部署,绵阳市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年龄条件已放宽至38周岁及以上。
考编年龄放宽并不限于四川,也不仅限于事业单位。在2025年度公务员招录中,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出现了明显的政策松动。
上海市在2025年度执法类公务员招考中,将年龄上限从2024年的“35周岁以下”调整为“38周岁以下”。据悉,上海市2024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的年龄要求是在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
浙江、江苏等地部分单位明确,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特定基层岗位如优秀村(社区)书记、工青妇专职干部等,报考年龄可放宽至40岁。此外,新疆、山东、贵州等地也在今年释放出放宽部分岗位年龄限制的信号。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考公考编的年龄限制逐步放宽,体现出人才招聘包容性在增强,也是政府部门带头破解招聘就业歧视问题的体现。他认为,社会上流行“35岁现象”,与考公考编的年龄限制不无关系。一些地区试点放宽年龄限制,有利于延揽人才,吸引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公共部门。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刘尔铎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部分地区放宽考编年龄限制,不仅有助于促进就业公平,也能提升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刘尔铎认为,该政策与国家推行延迟退休的步调相契合。随着退休年龄逐步提高,若准入门槛不作相应调整,将导致政策脱节。他说,适当放宽考编年龄,有助于实现制度良性衔接。
专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显示,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从1985年的32.25岁上升到了2022年的39.72 岁,这反映出我国劳动者平均年龄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在此背景下,与年龄相关的职场焦虑日益明显。全国总工会2022年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35~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94.8%感觉有压力,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这种社会情绪的长时间累积,逐步在职场中形成了“35岁危机”的概念。
近年来,全国和地方两会上,一直有代表、委员围绕“促进充分就业”“消除就业歧视”等议题广泛建言献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蒙媛针对“35岁+”职场困境,建议完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明确将禁止就业年龄歧视写入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
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
林霞从事考公教育近十年,已是略有名气的申论老师。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放宽考编年龄可以有效促进就业公平。她认为,35~40岁群体正处在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阶段,进入体制能够发挥其阅历优势,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此外,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进,适当放宽招录年龄也有助于缓解中年群体的就业压力。
林霞同时提到,当前国考中大量岗位限定“应届生”报考,可供中年人选择的岗位本就有限。不过,她认为政府应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岗位供给来优化整体就业结构,而非仅在现有岗位中进行“存量竞争”。“不同年龄段的优势和竞争路线也不一样。”她说。
然而,尽管政策方向明确,在不少受访者看来,放宽年龄限制在具体实施中仍面临现实挑战。
陈泽来自南方某地级市,非常熟悉公务员招录流程,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笔试普遍注重答题速度与应试效率,年龄较长的考生在反应敏捷性方面可能不具优势。他指出,从实际招录情况看,当前成功考入编制的人员年龄结构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仍以年轻人为主体,“30岁以上能够成功‘上岸’的比例仍然较低”。
对此,陈泽建议,若有地区决心进一步放宽考编年龄限制,可在考试内容设计上作出相应调整,例如增强对实践经验和综合判断能力的考查,从而为不同年龄段的考生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林霞表示,虽然年龄增长可能对记忆力和精力产生一定影响,但公务员考试并非单纯考查记忆能力。行测考知识的广度,申论考知识的深度,她指出,真正需要强记的内容并不多,还是要多加练习,理解透彻才能考过。
她进一步表示,超过35岁的考生,大多已成立家庭并承担育儿责任,其备考过程中的主要挑战并非智力或能力不足,而是由于工作与家庭压力下的时间紧张、精力分散等现实制约。能否成功“上岸”,更多取决于个人的毅力、备考决心及家庭支持程度。
林霞表示,尽管缺乏具体统计数据,但从教学观察来看,近年来参加公考的人群各个年龄段都有,30岁以上的考生确实稍有增多。“一旦全国放开35岁年龄段报考限制,预计参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因为,体制内岗位的稳定性对多数求职者仍具有较强吸引力。”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放宽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现象。陈泽担心,若年龄上限提高,可能出现一批长期专注于考试的“考编专家”,即毕业后不就业、持续参考至年龄上限的群体,这不仅对个人发展不利,也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空转。
此外,大龄人员入职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样备受关注。有评论指出,若准入门槛放宽而晋升机制未能同步优化,将影响其职业发展规划。
马亮认为,若仅在入口门槛上放宽年龄限制,而在未来职业晋升等方面不跟进配套改革,那么部分经验丰富的就业人员可能面临职业发展“瓶颈”,也不利于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马亮进一步指出,未来人口结构少子化、老龄化以及延迟退休等趋势,都意味着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而不是用年龄等“卡”人才。因此,他认为,不仅需要相关配套制度改革,为大龄入职者提供定制化的职业规划与培养方案,也需要全社会在选人用人观念上实现相应转变。“不排除未来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乃至完全取消年龄门槛的可能性。”马亮说。
刘尔铎认为,各地可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开展试点,通过实践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相关机制。
(应受访者要求,陈泽、林霞为化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