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悲剧:典型的利益冲突极端的解决方式

诗佳网

因企业重组引发万名职工聚集,“空降”的总经理被群殴致死——通化钢铁事件恐怕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孤例。

在重组方派驻的总经理陈国君被打死的当日(7月24日),当地国资部门立刻紧急叫停了重组方案,并承诺民企建龙集团“永不参与”通钢重组,但是后续问题仍然没有明朗。

7月27日下午,吉林省国资部门新闻发言人称,此事系个别非在岗人员发起并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员聚集所致,他还肯定了建龙集团对通钢增资扩股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然而,新华社于次日即发表评论,题为《群体性事件中少用“不明真相”》。

新华社评论说,说群众 “不明真相”,不等于真理站在了自己一边,反而暴露了有关部门没有尽职尽责,想借此推卸责任。评论还称,指责群众“不明真相”,就是说老百姓没有分辨事非的能力,这与事实不符——老百姓都愿意过安定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网络上,舆情基本一边倒地倾向于通钢职工,通钢事件更多地被贴上了“工人集体维护自己利益,抗议改制,打死资本代理人”的维权标签;而对于重组方建龙集团,以及遭殴致死的资方代表、职业经理人,则多加贬斥,鲜有同情。有媒体感慨,“这令人感觉刚刚发生的是解放前才能看到的工人运动,而不是一场刑事案件。”

事已至此,尽管吉林当地公安机关已对此成立了专案组进行侦查,但对打人凶手的追查已非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只是寻找打人凶手,而不清理导致此群体事件发生的本质因素,则此事件依旧只会是“偶然事件”。但很显然,通钢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绝非偶然。

国企改制重组已大规模推进多年,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退民进”依然会持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民企、职工三方的利益如何平衡,是一个普遍求解的问题。此前,对利益问题处理的粗线条,使得其间的博弈与摩擦时有发生,但都没有像通钢事件这样暴力与血腥。通钢事件只不过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这种典型的利益冲突撕裂。

这实在是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市场化的重组改革,本应是各方经过博弈最终达到利益的平衡;而通钢的改制谈判过程,却未能与职工群体进行良好沟通,更遑论考虑这个群体的切身利益。于是,暗流涌动的不满最终上升为暴力事件。至今,网络上诸多热烈议论“工人群体的胜利”,说明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不同利益群体间已经明显分化。

事实上,这个结局并非“工人们的胜利”,而是各方皆输。重组方为自己谋利无可厚非,但错在“吃相难看”,最终竹篮打水;参与“维权”的受害者们,可能同时也是施害者,甚至是自身苦难的制造者——此事之后,谁来接手这块烫手山芋?依靠民众按本能冲动行事,只可能是社会的全面倒退;而作为国资监管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地方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究竟是到位、缺位还是错位?也值得复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