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方瑀,为什么中国男人要牢牢抓住姓氏权呢?
西方和俄罗斯也有姓氏,由于他们信仰基督教(俄罗斯信仰东正教),他们是以信仰上帝来取姓氏的,不但有父系姓氏,女孩嫁人还跟着丈夫的姓氏,所以名字会特别长。特别是皇家和有爵士头衔的贵族,他们的姓氏长的离谱,是家族姓氏,有些姓氏长的有数百个,看上去让人匪夷所思。
(汉以前,黄帝的“帝”是一个女性,而不是一个男性。)
按照中国最早的姓氏那就是黄帝和炎帝,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它们都用女字旁,说明它们与女性有关。汉朝以前的黄帝是一个女性,按照司马迁的《史记.天宫书》中记载:“轩辕,皇龙体、前大星、女主像;黄帝,主德、女主相也。”《左传》“帝”后也;《礼记》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说明当时文字:“帝”作为一个女性,而不是后来的意思是“人上人,最高权力的位子”。
再从《周礼.地宫》中记载:“中春三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这个“奔”就是在户外做爱,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不参加,就会受到处罚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每年三月三定为“春社”,就是现在公历的4月5日左右,男女庶民(老百姓)都要野外去苟合生子,不去要受到处罚的。所以老子、孔子、孟子、鬼谷子都是野合而生,他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再从西汉大将军卫青和皇后卫子夫以及其她几个姐妹来说,他们在庶民时都是野合而生,只知其母卫媪,不知其父的。汉武帝的母亲王志在进宫前在外还生了一个女儿,以及汉武帝两个舅舅田蚡和田胜与王志都不是一个父亲,说明当时是乱性生殖的。他(她)们的姓氏都是后加的,要出名和有地位时才有姓氏,普通老百姓在农村不会有姓氏的,一般用老二、老三等顺序来称呼的。
北魏鲜卑孝文帝汉化,将110个鲜卑姓改为汉姓,这些姓氏大部分属于门阀姓氏,在他们周围一圈人的姓氏。沙陀北宋赵匡胤的百家姓也是他们贵族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排列的,也是贵族姓氏,与老百姓没有半点关系。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将蒙古人的160个姓氏和色目人的姓氏改为汉姓,那就是真正的汉族(老百姓)的姓氏。
在明朝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朱元璋和朱棣化了50年的时间,将汉化几百万的沙陀、党项、契丹、女真、回鹘、粟特、突厥、蒙古、色目人、等等,都按照人口“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十口留三”比例领取凭照川资,迁移到全国18个省,用改姓和赐姓的方法让他们全部融入成为汉族,这些人口发展到现在大约有5-6亿人口。再用“程朱理学”的儒学,灭天理、去人欲,万恶淫为首限制乱性生殖,以父系关系的一家一户的关系成立。再以儒家的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论,使老百姓认为祖先同出一脉,姓氏来源和同出于炎黄。所以,明清儒家鼎盛时期,官宦和富裕家族建造了大量祠堂、看风水建祖坟、修改家谱以彰显是正宗的道统和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
为了限制乱性生殖,明清儒家鼎盛时期提倡的“万恶淫为首”,首先针对的是女性,儒生们要求女性树立“贞操牌坊”,将女性的地位拉低,男性的地位抬高。所以到了明清时期,黄帝成为了男性,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共同体“汉族”象征。与此同时,男性的父系一家一户姓氏开始普及,有官宦和富人将姓氏作为光宗耀祖和血缘关系纽带,确立了家族中的地位。普通老百姓将姓氏作为家族血缘关系普识,有同姓不成婚的习俗。
现代男性牢牢抓住姓氏权不放手,与明清传下来一脉相承传承关系有关。他们都认为孩子是以父系关系的血脉形成的,不管在自己的财产继承和财产传承给孩子们,都是应该有父系关系来决定的,所以生出来的孩子应该姓自己的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和财产富裕,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法律的完善,这种姓氏权的权力将被打破。男人们可能再也没有办法将自己的姓氏传承下去,一脉相承传承关系在明清600年后的时间里,将又一次被改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