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
概论
来源:源于“商周之际”、”尧舜时代”、”春秋”;
源于汉代;
源于唐代(最可信)-----“报状”、;
第一章唐代的官报
一、“开元杂报”(最古老的原始报纸,无实物)
唐末孙樵《孙可之文集》最早的记载史料“邸报”
“唐人雕本”不大可信“手写传抄”较可信
二、“报状”与“状报”
都是唐代朝廷传播政令及政事动态的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
“报状”“报”即朝廷公布、传报政事的“官文书”,具有唐王朝中央政府公报的性质
形成第一级“报状”,第二级的“进奏院状报”
三、“邸”与“邸报”
唐代的邸叫“进奏院”,与藩镇制度分不开,是藩镇与朝廷间的联络机构,一直到宋末;
主持官员都是节度使派往的大将或亲信,叫“进奏官”、“邸官”;
“邸报”一词在唐代及五代尚未出现,最早见于北宋人的诗文集中。
四、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敦煌进奏院状”
简称“敦煌邸报”,公元887年,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张夷从唐僖宗的“行在”凤
翔发往沙州的一份“状报”
第二章宋代的官报和小报
一、宋代的官报
朝廷准备向全国公布的消息和文献,都由“门下省“编定;
“给事中“负责审核,称为“判报”,后交“都进奏院”发出;
每日、5日、10日或一月发报一次,手抄为主,镂版为辅;
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编辑和直接发行的官报制度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宋代“邸报”官员阅读,普及民间,流布开来,当时政府官员、士大夫阶层读报已成习惯;
政府对其控制很严,对邸报刊登的内容有诸多规定和限制;对他的传发也制定了严格的审
查和公布制度
二、宋代的”小报“
1、“小报“滥觞于北宋中期,并无”小报“之名,冒名”朝报“发卖;
2、有手抄的“别录单状“,也有印刷出版的”印卖都市“
3、有影响大,传播面较广的“摇动众情,传惑天下“
4、一产生就受到朝廷的严厉严禁,到后来愈禁愈盛,至北宋末年仍盛行不衰
小报的特性:“小纸书之,飞报远近“
(宋代的邮驿制度也很完善)
明清两朝时有出现,称为“小本“”小钞“或”报条“
第三章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
从唐代开始的邸报制度至元代中断
一、明清两朝的官报
官报称为“邸报“,尚有”邸钞“、”阁钞“、“京报”等别称。
“都进奏院”取消,朝廷改设“通政司”及“提塘”制度。
明代的官报以手抄为主,崇祯十一年,普遍采用活木字版印刷,使大量复制、大量发行成
为也许。
清朝基本沿袭明朝的发报制度,先由内阁公布消息,再由各省总督、巡抚派驻京城的“提塘
官”转抄、传送与各省,也称“塘报”。由内阁发的称“宫门钞”,由各省督抚衙门抄发的称
“辕门抄”。
清末,出现了活字印刷的新式官报。戊戌变法时期,成立“官书局”,出版《官书局报》和
《官书局译报》;黄遵宪、梁启超、汪康年等维新人士主办的上海《时务报》。正式出版
新式官报,当推《北洋官报》为最早,发行很广,影响很大。
二、明清两朝的报房《京报》
当时政府容许公开出版的民间报纸,“《京报》自身是“邸报‟翻版,只不过后者为朝廷所
主持,前者为民间经营”。
有了比较固定的报头,成为一种类型报纸的专名。
已脱离了朝廷邸报传报范围和传报组织系统,性质类似于南宋的“小报”;
民办的《京报》报房始于16世纪的明代中叶。明思宗时,北京的何光烨以“送邸报为业”,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姓名**的职业报人。
现知清代最早最有名的民间报房----乾隆年间北京的“公慎堂”,“聚兴”报房历史最悠久。铁
老鹳苗胡同一带成为清末民间报房及报纸出版发行的中心。
先有手抄的“白本报房”,后又印刷的“黄本报房”(有封面、有报头)。
一般为日刊,相称于今日的晚报。内容为宫门钞、上谕、章奏三大部分。
京外发行和外省发行,由专门的送报人送至各地。还可由信局递送(“良乡报”)。
第二编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
第一章初期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外国传教士及教会在华办报活动
一、马礼逊等与《察世俗每月记录传》中国近代第一种中文杂志
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马礼逊成为第一种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
梁发与《察世俗》书籍的雕刻多出自梁发之手,是我国近代“正式服务报界之第一人”,近
代中国人中第一种新教传教士
二、外国传教士开办的首批近代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记录传》、
《天下新闻》(最先采用活版中文签字排印,一旦张报纸印刷,实属创举)、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月刊,最早转录《京报》,
最早刊载商业信息的近代报刊 ) 、
《依湿杂说》(澳门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刊物,中文刊物)、《各国消息》、
《遐迩贯珍》(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我国境内最早用签字排印的
中 文 杂 志 ; 由 “ 教 ” 而 “ 政 ” 的 宣 传 方 略 )
《 六 合 丛 谈 》 上 海 地 区 最 早 的 中 文 刊 物
《 中 外 新 闻 七 日 录 》 “ 我 国 近 代 最 早 单 张 发 行 的 中 文 周 报 ”
《 中 国 教 会 新 报 》 是 近 代 中 国 影 响 最 大 的 教 会 刊 物
《 中 西 闻 见 录 》 北 京 地 区 及 华 北 地 区 最 早 的 中 文 报 刊
《 小 孩 月 报 》 福 州 “ 中 国 最 早 的 画 报 “
《 益 闻 录 》 上 海 教 会 报 刊 存 在 时 间 最 长 的 刊 物
三 、林 乐 知 与 《 万 国 公 报 》
1 、从 《 教 会 新 报 》 到 《 万 国 公 报 》 ,
上 海 , 历 时 39 年 , 直 至 林 乐 知 病 逝 。
宗旨是“传播福音、联络信徒“,基本上只限于上海的中外教徒阅读,由”教“而”政“,发行
由“广学会”改为“美华书馆”。复刊后从属”广学会“,19 创下了初期教会报刊发行单位最高
纪 录 。
2 、 《 万 国 公 报 》 内 容 及 影 响 ---- 近 代 中 国 一 大 型 综 合 性 政 论 杂 志
1 不遗余力的推广、普及 “西学“、”新学“ (在我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
中 , 起 了 一 定 作 用 ; ” 马 克 思 “ 译 名 最 早 出 自 蔡 尔 康 )
2 及时反应中外时局变化,重视简介世界大势(对中日甲午战争进行报道和评析)该报被
视 为 新 知 识 的 重 大 来 源
3 倡 导 新 政 , 鼓 吹 变 法
3、林乐知,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主编《万国公报》30 余年,毕生在中国传教、兴学、译
书、办报,颇有成绩,对传播西学、沟通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近代中国的政治改革有一
定 奉 献 。
中 国 主 编 : 沈 毓 桂 , 蔡 尔 康 “ 林 君 之 口 , 蔡 君 之 手 “
总体评价:传教士的在华办报活动,是帝国主义在 19 世纪下半叶及 20 世纪初,对半殖民
地半封建中国实行“攻心“政策的一部分。初期传教士办报传播新学是手段,目的是传教;
后期教会报刊内容多由”教“而”“政”,传教士借报刊直接参与、影响中国政治,目的是为了
以外国资本主义的蓝本,加速中国的殖民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攻心”,但客观上,又起
了开化中国人的头脑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第 二 节 初 期 外 国 商 人 、 商 行 及 政 客 的 在 华 办 报 活 动
一 、 《 上 海 新 报 》 ---- 上 海 地 区 出 现 的 第 一 张 近 代 中 文 报 纸
1981 年 11 月创刊,英商字林洋行主办,用白报纸两面印刷,首开我国报纸两面印刷的先
河 。
商办报纸,主编都是英美传教士,以报道经济、商业信息为主, 同步刊登广告、报道一般
新 闻 。
1 战 讯 的 报 道 与 版 式 的 革 新
刊 登 太 平 天 国 与 清 军 及 外 国 侵 略 者 作 战 的 消 息 , 畅 销 一 时
篇 幅 增 多 , 图 版 印 刷 , 图 旁 有 文 字 阐 明 , 每 条 新 闻 上 均 加 简 要 标 题
2 与 《 申 报 》 的 竞 争 ----- 是 我 国 近 代 新 闻 史 上 最 早 的 一 次 竞 争
《 申 报 》 的 措 施 : 压 低 报 价 ; 刊 登 文 艺 性 材 料
《上海新报》:首先改革版面,增长内容,免费刊登文人的作品,还美化版面;另首先,
也 减 低 报 价 , 蚀 本 做 生 意
后字林洋行由于经营英文《字林西报》,事务繁忙,无意再参与竞争,1872 年 12 月 31 日
自 动 停 刊 , 历 时
二、美查与《申报》---- 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历时 77 年
1872 年 4 月 创 刊 , 英 国 商 人 美 查 , 原 名 《 申 江 新 报 》 。
主编与刊期¬——赵逸如“买办”(经理)蒋芷湘“主笔”(主编),然后是钱昕伯。每天
出 一 期 , 逢 周 日 休 息
版式、纸张与印刷——初期分 8 章,用土产竹连纸单面印刷,纸薄而软,受湿易破;中法
战争爆发,因报道详细,销量大增,该用有光纸,篇幅扩充为正、副两张,采用分栏,用
改良圈点法断句;191 月 25 日起,改为双面印刷,用白报纸,版式上基本成了现代报纸的
形 式 。
版 面 编 排 及 内 容 —— 三 大 版 “ 本 馆 告 白 ”“ 论 说 ” ; 新 闻 ; 广 告 等
初期《申报》的论说和新闻——最重视“论说“,首开我国报纸争论的先河;在中国最早“鼓
吹 现 代 化 ” 新 闻 分 两 大 类 ; 社 会 新 闻 和 政 治 新 闻
(对浙江余杭县的“杨乃武冤狱”进行了三年的报道,是我国报纸上最早采用持续性报道措
施 、 报 道 重 大 社 会 新 闻 的 尝 试 )
(日本兴兵侵略台湾,攻打“番社”—我国报纸最早的战地采访活动,写成《台湾军务实
录 》 )
( 运用上海—天津间的有线电报线路,传递新闻,是中国报纸上有新闻记者拍发的第一条
新 闻 专 电 )
副 业 的 经 营 --- 纯 以 营 利 为 目 的
编印综合性的月刊;办白话新闻报;编印画报;翻印旧书和刊印新著(《古今图书集成》
“ 美 查 版 ” )
美查有限企业与《申报》(1889-1907)----戊戌变法、八国联军进北京、“苏报案”等等,
《申报》立场保守,读者多为官绅,故意迎合,竭力奉迎顽固派的旨意。“虽议论切实,然
素 以 守 旧 , 为 人 所 恶 , 故 其 言 亦 局 限 性 重 ”
报 坛 逢 劲 敌 --- 《 新 闻 报 》 《 中 外 日 报 》
锐意革新——19 元月,金剑华总主笔,张默专司社论(共 12 条改革方案和措施,从版面
形式到报纸内容,扩大新闻网、增辟新闻来源等方面,政治态度也有了变化。
席子佩办《申报》——19 春,华人经理席子佩买下所有产业,结束了 37 年由外商主办的
历史。一直挂洋商的招牌,聘毕礼纳为经理。到 19,史量才接办。改善:均用改良圈点法
断句,双面印刷,白报纸替代有光纸,版式成了现代报纸的形式。《申报》副刊《自由
谈 》 创 刊 , 后 来 成 了 我 国 现 代 报 纸 中 影 响 极 大 、 时 间 最 久 的 副 刊 。
福 开 森 与 《 新 闻 报 》 —— 仅 次 于 《 申 报 》 的 第 二 大 报
1893 年创刊,福开森担任《新闻报》总董 30 年,并从事教育事业及政治活动
汪 汉 溪 担 任 总 理 20 数 年
办 报 方 针 及 经 营 管 理 —— 以 “ 经 济 独 立 “ 、 ” 无 偏 无 党 “ 为 宗 旨
内 容 上 , “ 在 商 言 商 “ , 有 ” 柜 台 报 “ 之 称
竞争方略——尽量减少报价;相方设法扩大发行量;千方百计拉广告(到各戏院抄录戏
目 , 免 费 刊 登 )
经 营 管 理 的 经 验 和 特 色 —— 扩 大 新 闻 来 源 , 增 大 信 息 量 ;
重 视 发 行 和 广 告 ( 设 置 分 馆 、 分 销 处 ) ;
重 视 完 善 、 更 新 设 备 ; 深 具 竞 争 意 识
《 时 报 》 天 津 最 早 的 中 文 报 纸 , 1886
《顺天时报》日本人在中国出版的重要中文报纸 ,1901,半官方的言论机关,日本帝国主
义 侵 华 的 重 要 工 具
《 盛 京 时 报 》 日 本 人 在 东 北 开 办 的 代 表 性 报 纸
第 三 节 外 国 人 在 华 开 办 的 外 文 报 刊
葡萄牙文最早,英国人势力最大,鸦片战争前,外文报纸来源于华南沿海一带,鸦片战争
后 , 香 港 成 为 英 文 报 纸 的 发 祥 地 , 上 海 、 天 津 、 青 岛 等 地 次 之 。
鸦片战争前,《蜜蜂华报》葡文,澳门,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 广 东 纪 念 报 》 广 州 , 在 中 国 境 内 出 版 的 第 一 家 英 文 报 刊 ;
《 中 国 丛 报 》 广 州 , 为 多 方 面 搜 集 有 关 中 国 的 情 报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的英文报刊《香港公报》,有影响的 4 家《德臣报》、《 孖剌
报 》、《士蔑西报》、《南华早报》;上海,《上海新闻》中国出版的最早的法文报刊,
《字林西报》,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最有影响的一家外文报纸;天津,外文
报刊的重要据点,英、中文《中国时报》同属一家,《京津泰晤士报》
第 二 章近 代 中 国 人 初 期 办 报 活 动
第 一 节国 人 办 报 活 动 的 滥 觞
一 、林 则 徐 最 早 组 织 的 译 报 活 动
1939 年 3 月到 1940 年 11 月,从“零星译出”到“抄齐统订数本”, 统称曰《澳门新闻报》或
《澳门月报》,属参照消息,重要取材于英文的《广东纪录报》、《广州周报》、《中国
丛报》。译稿内容包括西方国家的各个方面,为反侵略的外交斗争制定政策、方略时作参
照,尚有侧重军事的科学技术的简介。参与翻译的重要有袁德辉、梁进德、“亚孟”、“亚
林 。
二 、太 平 天 国 的 办 报 设 想
新 闻 主 张 和 新 闻 思 想 见 于 洪 仁 轩 的 《 资 政 新 篇 》 :
“ 设 新 闻 馆 “” 兴 新 闻 官 “ 准 卖 新 闻 篇 ”
第 二 节国 人 自 办 的 最 早 一 批 近 代 化 报 纸
一 、香 港 —— 中 国 近 代 报 业 的 发 祥 地 ( 19 世 纪 50-70 年 代 )
重 要 原 因 : 商 业 繁 华 , 经 济 发 达 ;
具有特殊的地位(英国殖民地,资本主义制度,有一定的办报自由及言论自由);
当 时 的 香 港 汇 集 着 我 国 最 早 一 批 买 办 文 人 及 先 进 知 识 分 子 。
黄胜、伍廷芳与《中外新报》(前身《香港船头货价报》):一是采用现代报纸小型报,
二是两面印刷。广告占大部分,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信息报纸,以香港各商店为读者对象,
采 用 送 报 上 门 的 方 式 发 行 。 出 现 最 早 的 “ 广 告 刊 例 ” 。
黄胜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负责报纸的编辑和经济管理;伍廷芳也是中
国 近 代 初 期 报 业 的 开 拓 者 之 一 。
陈蔼亭与《香港华字日报》(前身是英文《德臣报》的中文报《中外新闻七日报》):
1872 年 开 办
“期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俗,汇报于侨胞,使民智日开,而奋其爱国之念,
此 其 办 报 之 唯 一 宗 旨 也 ” 。
以商业信息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香港著名商业大报之一。直到被日军占领。历经 77
年 。
香 港 报 纸 对 我 国 近 代 初 期 报 业 的 影 响 很 大
王 韬 与 《 循 环 日 报 》
1874 年创刊,历经 73 年。中国近代最早的政论报纸,由中华印务总局出版。王韬相信只
要中国走变法自强的道路,就能到达“循环”之道,实现由弱变强的转变。他主持的前,影
响 最 大 。
王韬,我国 70 年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我国最早倡导向西方学习,实行变法自强的先进分
子 之 一 。
毕生分 4 个时期,青少年时期,上海时期(“通贼”的“逋逃客”),香港时期(译四书、五
经,开办“中华印务总局”,在《循环日报》任职,鼓吹变法,最声光的时期,《弢园文录
外 编 》 我 国 第 一 本 报 刊 政 论 文 集 ) , 晚 年 时 期 ( 上 海 著 书 自 娱 ) 。
奉 献 : 他 首 开 我 国 政 论 报 纸 的 先 河 ( 突 出 一 种 “ 变 ” 字 ) ;
开 创 了 新 的 报 章 文 体 ( 主 张 文 章 以 “ 达 意 ” 为 主 ) ;
对我国初期新闻学的发展拟作出了奉献(王韬是我国近代用专文体现报学思想的第一人,
《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
二 、国 人 在 内 地 开 办 的 最 早 一 批 近 代 中 文 报 纸
最 早 的近 代化 报纸是 1872 年 广州 创刊的 《 羊城 采新 实录》 ( 失载 )。
艾 小 梅 《 昭 文 新 报 》 汉 口 , 1873 . 8 . 8 ( “ 开 先 路 者 ” )
容 闳 《 汇 报 》 上 海 , 1874 . 我 国 近 现 代 最 早 “ 挂 洋 旗 ” 的 报 纸 ;
维 护 民 族 利 益 , 多 次 与 英 商 办 的 《 字 林 西 报 》 、 《 申 报 》 笔 战 ;
版 面 上 的 特 点 : 每 日 报 首 必 载 新 闻 目 录 , 使 读 者 一 目 了 然 。
《 述 报 》 、 《 广 报 》 广 州
前者是我国最早一份石印报纸,每日出版,每月汇成一卷,还转载了中西不少报纸的稿
件 , 很 有 特 色 。
后者还发行于南洋各地,深受海外侨胞欢迎,一直不见容于封建顽固势力和当道。
第 三 章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时 期 的 办 报 热 潮
第 一 节 康 有 为 与 《 中 外 纪 闻 》 、 《 强 学 报 》
《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1897、8、17 康有为在北京创刊,地址在南海会馆,是
“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麦孟华等编辑。以编译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简介资本主义
国家政治、经济状况和刊载清廷奏章为重要内容,意在广开知识来源,变化朝廷士大夫不
谙外情、不通外国政事风俗的闭塞状况。随《宫门钞》、《京报》 附送给京城官绅。共出
18 期 , 遭 封 禁 。
《强学报》上海,铅字排印的五日刊,上海强学会分会书局发行,分送而不收报费,宗旨
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进出三期,遭封禁。
康 有 为 及 其 办 报 主 张
外国传教士办的《万国公报》和王韬办的《循环日报》,对他影响甚大。
“ 公车上书” 中,提出了开办报馆的变法措施,是他第一次刊登办报主张。
维新派非常重视报刊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中的宣传作、舆论鼓吹作用。
第 二 节梁 启 超 与 《 时 务 报 》
《时务报》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时期改良派最先开办起来的一份机关报,当时影响最大
的 宣 传 变 法 维 新 的 报 纸 。 张 之 洞 捐 助 。 旬 刊 , 前 后 出 版 两 年 。
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 论说” 及翻译外报为重要内容。
梁 启 超 的 长 篇 论 说 《 变 法 通 议 》 连 载 , 影 响 极 大 。
伴随宣传的深入,揭发社会现实问题,批评秕政的逐渐加强,受到顽固保守势力的反对,
1897 年 11 月,汪康年夺取了编报权。办报方针向右的方面转变。出了姊妹刊《时务日
报 》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与汪康年围绕《时务报》展开了剧烈的争夺战。汪将
《 时 务 报 》 改 为 《 昌 言 报 》 , 《 时 务 日 报 》 改 为 《 中 外 日 报 》 。
梁 启 超 及 其 办 报 活 动
毕生的政治活动的最大特点在运用报刊进行宣传活动,人称“舆论界的骄子”,是我国新闻
史 上 里 程 碑 式 的 人 物 。
《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日本时期,是他毕生中
最得意的时期《政论》《国风报》《庸言》《大中华》《解放与改造》
将王韬、郑观应等开创的“报章文体”、“时务文体”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新民体”,
梁启超概括了其特点:“纵笔所至不检束”、“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
法 ” 、 “ 条 理 明 晰 , 笔 锋 常 带 情 感 ”
梁 启 超 的 新 闻 思 想
1 、 提 出 “ 去 塞 求 通 ” 的 办 报 思 想 , 指 出 报 馆 如 耳 目 喉 舌 ;
2 、 认 为 报 馆 有 两 大 天 职 “ 监 督 政 府 ” 、 “ 向 导 国 民 ” ;
3 、提出办报四原则“ 宗旨定而高”“ 思想新而正”“ 材料富而当”“ 报事确而速”
4 、 提 出 并 强 调 “ 舆 论 之 母 ”“ 舆 论 之 仆 ” 与 “ 造 舆 论 “ 的 重 要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