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如何报道负面社会新闻

诗佳网

前沿报告【道, 可道……】Vanguard Report21青年记者· 2011年11月下“小悦悦事件” 引发了全国上下的道德大讨论, 日 本媒体也对该事件投以关注, 矛头直指中国人道德失范, 并将“小悦悦事件” 与之前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 相联系。 日本时政节目主持人说:“因为有这样的前例, 所以许多中国人都不愿意去救助别人。”是因 为对“ 彭宇案” 的报道, 引发了见老人跌倒不扶? 甚至引发“冷漠病” ? 还是如鲁迅先生小说中所描述的“看客” 一样,国人本性就是如此冷漠?究竟国民是天生冷漠? 还是媒体后天培养所致? 伯格纳的“培养” 理论认为电视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 认为电视提供给社会各阶级的人一套同质化的“隐藏课程”, 提供一个环境, 并且对不同的人提供一套对生活、 世界、生命的解释。 在“培养分析” 中, 研究组分析了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结果发现看电视多者会比看电视少者觉得这个世界更加丑陋而卑劣。“电视节目 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环境危险程度( 遭遇犯罪和暴力 侵害的概率) 的判断, 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 这种社会不安感越强。” 大量的负面社会新闻是否在受众心中营造一种“社会混乱、 人心险恶” 的假象, 使受众缺乏安全感? 格伯纳的“培养” 理论虽然过度强调了大众媒体对公众的影响, 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公众主要通过媒体获得外界信息, 通过媒体传播的信息认识世界, 引起行为,作用于现实环境,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大众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面对如此现状, 媒体是否应该有所作为? 面对负面新闻, 媒体应该如何做才能正确引导受众?首先, 对待负面社会新闻要理性报道, 但理性报道不等于冷漠。 理性报道就是将事件的真实面貌反映给读者, 这需要记者深入调查研究, 全面、 客观地反映事件真相, 为受众描绘真实的社会图景, 使受众如亲眼所见, 身临其境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但理性报道不是以一种冷漠、 旁观的态度对社会负面新闻不分轻重全盘报道, 也不是抱着看热闹、唯恐天下不乱的态度去进行新闻写作。新闻工作者应有选择、 有重点地对负面社会新闻进行报道, 在负面社会新闻的报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正确地引导受众。其次, 报道负面社会新闻要有人文关怀, 但人文关怀不等于主观煽情。 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 负面社会新闻往往涉及灾难及不幸,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应注意保护新闻当事人的隐私, 对弱势群体倾注关怀之情,必要时应伸以援助之手, 给受害者以帮助。 应从正面启示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