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10月9日的深夜,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宁静被一连串巨大的爆炸声撕裂,一场未经宣战的跨境空袭骤然降临。
巴基斯坦空军的战机呼啸而过,目标直指喀布尔、马尔达及杰拉拉巴德等地的多个目标。
这场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不仅将本已脆弱的巴阿关系推向了新的悬崖,更因其核心目标——巴基斯坦塔利班(简称“巴塔”)最高领导人诺瓦·瓦利·马哈苏德——而引发了全球的关注。
还有美媒传出消息说,该首领已经在空袭中身亡。
尽管巴塔方面迅速发布录音否认其领袖的死讯,但这样的消息,无疑让地区局势再度紧张了起来。
导火索与复仇之剑
巴基斯坦此次不惜撕破脸面,其最直接的导火索可能源于两天前的一场血腥伏击。
就在10月8日,巴基斯坦军队一支巡逻队在该国西北部的古勒姆地区遭到“巴塔”武装分子的精心伏击。
路边炸弹与密集的火力瞬间吞噬了巴方车队,尽管军方在随后的反击中击毙了19名武装分子,但自身也付出了9名士兵和2名军官阵亡的惨重代价。
这场损失,成为了压垮巴基斯坦军方耐心“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这次伏击只是近半年来巴基斯坦安全局势持续恶化的一个缩影。

自今年5月以来,“巴塔”组织显著加大了对巴基斯坦境内军事及民用目标的袭击频率,几乎每月都有流血冲突发生。
根据巴基斯坦官方公布的数据,仅今年以来,巴军方就有4名中校和10名少校级别的军官在各类袭击中牺牲,普通士兵的伤亡更是数倍于此。
巴基斯坦军方虽然在装备和规模上拥有压倒性优势,但面对“敌在暗、我在明”的游击战术,始终感到力不从心。
更令巴基斯坦感到棘手的是,“巴塔”武装分子充分利用了阿富汗的地缘便利。
他们在巴境内发动袭击后,常常迅速撤退至巴阿边境的阿富汗一侧进行休整和补给,这使得巴基斯坦军队难以实现“斩草除根”。
巴方曾多次向阿富汗塔利班表达不满,指责其在清剿盘踞在阿富汗境内的“巴塔”势力方面“毫无作为”,甚至有纵容之嫌。
然而,阿富汗方面则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军事力量在其领土上展开行动。这种核心分歧,导致了两国反恐合作的彻底停滞,也为此次的越境打击埋下了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这次行动的风格与决心,背后隐现着美国的影子。
多方信源,包括美媒和巴基斯坦媒体都指出,此次空袭行动得到了美国中央司令部的情报协助。
这并非空穴来风,近段时间以来,巴基斯坦军方高层频繁访问美国,双方的军事合作关系明显升温。
美国历史上曾多次运用无人机执行类似的“斩首”任务,如今,巴基斯坦似乎正在学习并亲自实践这一套逻辑,试图用最直接的武力手段来解决心腹大患。
南亚棋局的连锁反应
巴基斯坦的复仇之剑虽然出鞘,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却远比预想的复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